文欢网

新娘和狱友组团诈婚骗取近200万?网友:5次获刑还敢骗说明了什么

昨天全民小视频‌河南濮阳‌一诈骗团伙以假结婚方式骗取近200万元,主犯赵某与狱友张某合谋,在婚礼上安排假冒亲友实施诈骗。赵某曾5次因诈骗获刑,该团伙共骗取5名受害人,最终6名成员分别被判处1......

昨天
全民小视频
‌河南濮阳‌一诈骗团伙以假结婚方式骗取近200万元,主犯赵某与狱友张某合谋,在婚礼上安排假冒亲友实施诈骗。赵某曾5次因诈骗获刑,该团伙共骗取5名受害人,最终6名成员分别被判处1年1个月至13年11个月不等有期徒刑。‌‌

新娘和狱友组团诈婚骗取近200万?网友:5次获刑还敢骗说明了什么

这起发生在河南濮阳的团伙诈婚骗局,确实折射出一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与法律问题。主犯赵某在5次因诈骗获刑后仍故伎重施,不仅说明其犯罪习性已相当顽固,也反映出此类利用婚姻实施的诈骗行为,在特定群体中可能已形成一种扭曲的“生存模式”。

一、案件关键信息

主犯:赵某(女),曾5次因诈骗罪被判刑。

作案手法: 1. 与狱友张某合谋 2. 通过假结婚索取高额彩礼 3. 在婚礼上安排其他狱友假冒亲戚,以骗取信任并分工协作。

涉案规模:诈骗团伙共6名成员,均为前科人员。

受害情况:共计5名受害人,诈骗总金额近200万元。

判决结果:6名成员分别被判处1年1个月至13年11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新娘和狱友组团诈婚骗取近200万?网友:5次获刑还敢骗说明了什么

二、五次获刑仍再犯的背后

赵某的经历,显然已超出了“屡教不改”的范畴,其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 犯罪成瘾与路径依赖:长期、多次的犯罪经历,会使其将诈骗视为最熟悉、成本最低的“谋生手段”,形成强烈的路径依赖。即便明知后果,也难以回归正常生活轨道。

· 团伙的催化效应:本案中,所有成员均为“狱友”或前科人员。这种以监狱为纽带形成的特殊社交圈,极易演变为犯罪团伙。他们彼此提供犯罪思路、分担风险,使得个体在犯罪道路上越陷越深。

· 社会融入的困境:对于有多次前科的人员,社会普遍缺乏有效的接纳和帮扶机制。他们往往在就业、贷款、社交等方面备受歧视,导致其破罐破摔,重操旧业。

新娘和狱友组团诈婚骗取近200万?网友:5次获刑还敢骗说明了什么

️三、司法判决的警示

尽管本案主犯赵某获得了接近14年的重刑,但依然引发了公众关于“惩罚是否足以遏制再犯”的讨论。从法律角度看:

· 从重处罚的依据:赵某在刑罚执行完毕后又犯罪,系累犯,依法应从重处罚。此外,其组织犯罪团伙、跨地区流窜作案、诈骗数额特别巨大等情节,均是法院量刑时考虑的加重因素。

· 法律的局限与社会的责任:严厉的刑罚是维护正义的必要手段,但仅靠刑罚难以根除犯罪土壤。要打破“抓了放,放了骗”的循环,必须在刑罚之外,配套有效的社会矫正、技能培训和回归引导机制,帮助这些人获得合法谋生的能力与机会。

新娘和狱友组团诈婚骗取近200万?网友:5次获刑还敢骗说明了什么

️四、如何防范此类骗局

对于公众而言,面对婚姻大事,保持必要的警惕至关重要:

1. 审核身份信息:核实对方的身份证、户口本、婚姻状况等基本信息。

2. 警惕闪婚与高额彩礼:对认识时间很短就急于结婚,并索要高额彩礼的情况,要高度警惕。

3. 融入对方社交圈:主动提出接触对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如果对方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或其“亲友”行为举止可疑,则需心生警惕。

4. 进行背景调查:在关系确定前,可通过合法的公开渠道了解对方是否有诉讼记录或不良征信记录。

这起案件就像一面镜子,既照出了极少数人道德的沦丧和法律的侥幸心理,也映照出社会治理中那些亟待补上的短板。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whw.com/news/29703.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