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安全机关接到群众举报称,有人使用无人机在某敏感部位周边开展测绘工作。经查,测绘人员未履行审批报备手续便直接携无人机前往该地开展测绘工作。无人机在测绘过程中飞向项目地周边敏感目标,并拍摄到大量敏感信息。

针对这起无人机违法测绘案件,网友提到的“立法必须跟进”的观点非常关键。实际上,在此案发生前,国家在无人机监管方面已建立起初步的法律框架,而此次事件则进一步凸显了持续完善法规和加强执行力的重要性。
一、案件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安全机关披露,这起事件的基本情况如下:
· 事发经过:某测绘公司在承接一个山地测绘项目后,违法将项目分包给了另一家测绘公司。该公司的测绘人员周某在执行任务时,既未提前了解项目地周边是否存在敏感区域,也未依法履行任何审批和报备手续,便直接携带无人机前往作业。
· 危害后果: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飞抵项目地周边的敏感目标上空,拍摄了数百张包含地形地貌、道路交通、防护设施等内容的高清照片。经鉴定,这些照片涉及机密级和秘密级军事秘密。调查还发现,存储照片的笔记本电脑存有大量病毒,存在严重的数据外泄风险。万幸的是,经专业部门复核,这批敏感照片尚未外泄。

️二、已有的法律规范与监管行动
目前已经有多部法律法规对无人机测绘活动作出了明确规定,此次事件正是对既有法规的严重违反。
1. 明确的禁令与资质要求
· 军事设施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对军事禁区进行摄影、摄像、勘察、测量、描绘和记述。
· 测绘活动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规定,中标的测绘单位不得向他人转让测绘项目。
· 无人机专门规定:《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要求,使用无人机从事测绘活动的单位必须依法取得测绘资质证书,并需提前向空中交通管理机构申请飞行计划;同时严禁利用无人机违法拍摄军事设施、军工设施或其他涉密场所。
2. 国家安全机关的后续行动
案件查处后,国家安全机关并未止步于个案处理,而是会同相关部门启动了测绘领域违法分包测绘业务整治专项行动,旨在以案为鉴,从行业源头规范秩序,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三、法规的持续完善与标准建设
除了上述法律,国家和地方层面也在持续推动监管体系的细化,以应对低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 国家标准的细化:2025年8月1日起,《GB/T 45631-2025 无人机遥感测绘飞行管理信息要求》 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了无人机遥感测绘飞行管理信息的内容和传输要求,适用于无人机遥感系统的飞行状态监管,让飞行监管有了更统一的技术依据。
· 地方立法的探索:多个城市也积极通过立法加强管理。例如:
· 广州市发布的《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中,要求建设市级低空飞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用于统一受理飞行申请,掌握飞行动态。
· 珠海市和武汉市也出台了相应条例或办法,对无人机的实名登记、飞行申请、空域管理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四、公民责任与安全提示
这起案件也再次提醒我们,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位公民的义务。国家安全机关提示,如果发现有人使用无人机违法拍摄我重点敏感场所、军事目标区域或装备设施等可疑情况,请立即通过以下渠道举报:
· 举报电话:12339
· 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
· 微信公众号:通过“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的举报受理渠道
以上信息能帮助您更全面地了解这起事件及其背后的法律框架。可以看出,立法与监管一直在努力跟进现实发展,而确保这些规则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并提升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同样至关重要。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