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这种“累”别硬扛!医生最新提醒:身体在求救?不是懒!

28岁程序员突发心肌炎敲响警钟:67%疲劳患者每天睡满7小时仍倦怠。专家警告,当补觉变成'假性休息'、咖啡因如同'鞭打疲马'时,你的身体正在发出不能忽视的求救信号——这不是懒惰,而是需要科学干预的'新型疲劳'。...

28岁程序员突发心肌炎敲响警钟:67%疲劳患者每天睡满7小时仍倦怠。专家警告,当补觉变成'假性休息'、咖啡因如同'鞭打疲马'时,你的身体正在发出不能忽视的求救信号——这不是懒惰,而是需要科学干预的'新型疲劳'。

深夜两点,小李的手机屏幕还亮着,这是他连续加班的第七天。“就是觉得特别累,怎么睡都缓不过来。”三周后,这位28岁的程序员因突发心肌炎被送进急诊室。

“很多人把身体的‘求救信号’当成懒散,直到为时已晚。” 北京协和医院疲劳门诊主任医师陈扬告诉记者。

在某个疲劳案例的分析会议上,五位专家一致指出,现代人正面临一种新型“隐性疲劳”,它与普通疲倦存在本质区别,且极具欺骗性。

这种“累”别硬扛!医生最新提醒:身体在求救?不是懒!

01 诡异疲劳,为什么现在人越休息越累?

最近,一种奇怪的“累”在人群中蔓延。32岁的教师王女士告诉记者:“周末明明睡到自然醒,周一早上起床却像一夜没睡。”

她表示自己尝试了各种网红恢复法,从周末补觉到温泉度假,结果疲劳感反而变本加厉。

这是一种典型的‘假性休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专家张远解释道,当疲劳达到一定程度后,简单的睡眠已无法修复受损的身体机能。

上海市疲劳综合征诊疗中心2023年的数据表明,持续感到疲劳的门诊患者中,有67%的人每天睡眠时间超过7小时

陈扬指出,许多人陷入“疲劳—拼命休息—更疲劳”的恶性循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休息时间,而在于休息方式是否对症下药。

这种“累”别硬扛!医生最新提醒:身体在求救?不是懒!

02 危险信号,这种疲劳不能硬扛

“我就扛一扛,过去了就好了。”29岁的设计师刘阳曾经这么想。连续加班一个月后,他在电梯里突然晕倒,检查结果显示其心脏功能相当于40岁的中年人。

疲劳如同身体发出的警报系统,陈扬告诉记者,“当警报响起,正确的做法是检查系统哪里出了问题,而不是直接切断警报。”

医学上存在一个名为“疲劳阈值”的概念,一旦跨越这个界限,人体恢复能力将呈断崖式下跌。

武汉同济医院2022年的研究显示,慢性疲劳患者的免疫细胞活性比健康人群低40%以上,这使他们更易感染疾病,甚至增加患癌风险。

这种“累”别硬扛!医生最新提醒:身体在求救?不是懒!

03 欺骗性极强,现代疲劳的“隐形术”

与过去不同,现代疲劳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它往往不表现为明显的肌肉酸痛,而是以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创造力下降等形式出现。

“我每天坐办公室,有什么好累的?”这种想法让很多上班族忽略了身体的求救信号。

精神疲劳比体力疲劳更难以恢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李延峰指出,大脑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会产生大量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直接损害心血管系统。

南京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精神疲劳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增加3.5倍,这一数据在45岁以下人群中更为显著。

这种“累”别硬扛!医生最新提醒:身体在求救?不是懒!

04 识别秘诀,教你区分“好累”与“坏累”

如何区分需要警惕的“坏累”与正常的“好累”?专家们给出了明确的判断标准。

“好累”往往有明确原因,如高强度运动或充足工作后的疲倦,且休息后能明显缓解。

“坏累”则具有三个典型特征:无明显诱因的持续疲劳;休息后无法缓解;伴随记忆力下降、淋巴结肿大或肌肉疼痛等多种症状。

北京协和医院疲劳门诊制定了一套“疲劳自测法”:首先,记录每日能量波动;其次,观察小强度活动后的反应;最后,检查睡眠质量。

“如果连续两周出现早晨起床困难、下午三点前精神不济、轻微活动后心跳加速,就该寻求专业帮助。”陈扬建议。

这种“累”别硬扛!医生最新提醒:身体在求救?不是懒!

05 破解之道,科学应对“新型疲劳”

面对新型疲劳,传统的“好好睡一觉”已经不够。专家提出了多维度的解决方案。

首先是睡眠结构调整。广东省中医院睡眠科主任王海宏指出:“与其追求长时间睡眠,不如保证深度睡眠。”他表示,凌晨2-3点的深度睡眠一小时,相当于其他时段的两小时效果。

其次是战略性运动。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表明,适当运动是缓解慢性疲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强调“适量”———心率保持在100-120次/分钟的轻度有氧运动最佳。

最后是营养干预。北京世纪坛医院临床营养科医师张倩指出:“慢性疲劳者往往存在多种维生素缺乏,特别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D。”

值得注意的是,专家们特别警告不要依赖能量饮料和咖啡因制品强行提神。“这好比鞭打疲马,迟早会垮。”李延峰说。

这种“累”别硬扛!医生最新提醒:身体在求救?不是懒!

疲劳门诊主任医师陈扬最后提醒,当疲劳开始影响工作能力、社交兴趣和生活质量时,不要再自贴“懒人”标签。

你的身体可能在发送求救信号,及时就医检查才是明智之举。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知世故而不世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whw.com/news/17549.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