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早茶文化中的茶位费争议升温:从8个月大婴儿被收费到立法规范,这场传统与消费权益的碰撞即将在2025年迎来答案。商家必须明码标价,消费者有权说不——'明收'而非'禁收'才是解决之道。
一壶普通绿茶,几碟点心,加上不知不觉中计入账单的每位5元的茶位费,构成了广东早茶的熟悉画面,也成了众多外地游客的“第一道点心”。
“我都没喝茶,为什么收我茶位费?”一位在广州旅游的游客在结账时发出质疑。服务员一句“我们广东这边就是要收的”,却在她表示要拨打12345投诉后,迅速退回了这笔费用。
在广东,茶位费如同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本地人习以为常,外地人却充满疑惑。今年,广州拟对早茶立法,茶位费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01 早茶立法,焦点直指茶位费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公布的2025年立法工作计划中,“广州早茶传承保护规定”被列入初次审议的法规案。这项立法草案中明确提出,经营者收取茶位费应当明码标价,并以显著、清晰方式对所有收费项目进行公示。
这意味着,长期处于模糊地带的茶位费问题,首次被纳入法律规制的范畴。
长期以来,茶位费作为广东早茶文化的一部分,从高档酒楼到普通餐馆无处不在,甚至蔓延到了火锅店、大排档。记者在广州越秀区一家潮汕牛肉火锅店发现,6元一位的茶位费已自动出现在点餐小程序的“已点”菜单中,且显示为“必选”,无法取消。

02 婴儿收茶位费,合理性存疑
今年国庆期间,广东汕尾一家海鲜大排档的“茶位费刺客”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消费者黄女士与家人一行13人就餐,5名儿童全部被按照成人标准收取茶位费。
更令人惊讶的是,其中8个月大的婴儿不仅不能吃海鲜,连碗筷都没拆封,但仍被收取茶位费。
“婴儿都要为‘不存在的服务’买单,这一乱象的确该管管了。”检察日报在评论中指出。
这种现象在广东并非孤例。同在广州上班的刘小惠认为,有些酒楼即便是连一口水都不喝,结账时茶位费依然存在,“商家会说是拆了碗筷,难道不交这个钱还要自带碗筷?”

03 茶位费的前世今生
茶位费并非凭空产生,它背后是深厚的广府饮食文化底蕴。美食作家林卫辉介绍,茶位费起源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佛山、广州等地出现的“一厘馆”“二厘馆”茶水铺。
“每个人进来,都要收一厘、二厘钱,这就是最初的茶位费,相当于基本消费”。
当时,一些家境拮据的人光喝茶不点吃的,于是店家规定至少要点“一盅两件”,这在茶位费之外构成了最低消费。
到了光绪年间,更高级的茶室、茶居出现,茶位费也随之提高,还增加了被称为“槟水”的服务费。
民国初年,茶楼更转变为公共聚集场所,是各行各业“斟盘”(谈生意)、互通信息的地方。

04 异地之争:文化习惯与消费权益
对于茶位费,本地人和外地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广东本地人冯玉霞表示:“我们在这里长期生活,这种习惯由来已久,大家把茶位费也都理解为‘人工费’‘辛苦钱’。”
然而,来自北方的赵欣却表示“无法接受”。她坦言:“在老家,很多餐厅的茶水都是免费的,如果收费可以选择不喝,不会强制收取额外费用。”
“一起来吃饭的人多的话,茶位费凑一起都能点两个菜了。”
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程钢指出,“茶位费”问题的核心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他强调,有一些商家过于“简化”了这个环节,提供茶水服务时可能只有一种选择。

05 维权案例:茶位费已有处罚先例
事实上,对于强制收取茶位费的行为,已有处罚先例。2024年2月,武穴市某餐饮店因违规强制收取茶位费被查处。
经调查,该餐饮店未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免费餐具,且未以显著方式公示茶位费相关信息。
武穴市市场监管局最终认定该行为违反《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责令餐饮店退还违规收取的茶位费,并作出罚没1万元的行政处罚。
这一案例明确了餐饮业经营者的法律义务:应当以显著方式向消费者明示所提供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未事先明示告知的,不得收取费用。

06 立法整治,茶位费走向透明
针对茶位费乱象,广州正在进行的早茶立法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今年9月底,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公布《广州早茶传承保护规定(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经营者收取茶位费须明示。
规定要求,经营者应当提供有红茶、绿茶、普洱茶、菊花茶等供消费者选择,并做好相关茶饮服务。
广州市著名食评人劳毅波表示:“立法的核心不是‘禁收’,而是‘明收’——既要明码标价,也要让服务价值与收费对等,避免‘强制牟利’破坏消费信任。”

07 茶位费,何去何从
关于茶位费的未来,各方观点不一。有专家认为,茶位费可以作为地方文化传统予以保留,但需要更加透明和合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董彦峰建议,地方餐饮企业在坚守自身特色的同时,也需回应普遍的消费诉求。
他提出应“探索弹性收费模式强化消费者选择权,推动茶位费从按人头收费向按需收费转型”。
而2016年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99%的受访消费者被收取过茶位费,77%的受访消费者认为收取茶位费“不合理”
对此,广州市消委会曾建议统一取消基本茶位费,规范餐饮收费行为。

法规的制定背后,是传统与现代消费观念的碰撞。一边是坚守传统的老广们,一边是追求透明消费的新广州人。2025年,广州早茶立法或将尘埃落定,茶位费该何去何从,将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争议已经促使人们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惯例是否真正合理。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知世故而不世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