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某实验中学要求缴纳240元"家校通讯服务费",但服务内容模糊、成本低廉,且未列入合规收费目录。家长质疑强制消费,去年类似事件曾引发退款。237名家长联名举报,教育局已介入调查,凸显校园收费透明度问题。

新学期伊始,某地实验中学要求学生统一缴纳240元"家校通讯服务费",全校5000余名学生累计收费超120万元,这一通知在家长群中引发轩然大波。多位家长提供的缴费清单显示,这笔费用被标注为"智慧校园通讯套餐",但校方既未公示具体服务内容,也未提供自主选择权,被质疑存在强制消费嫌疑。
记者调查发现,该校合作的通讯运营商提供的所谓"智慧服务",实际仅包含每月100条短信通知和一款功能简陋的校园APP使用权限。有家长计算,按市面短信套餐0.1元/条的标准,这些服务实际成本不足20元/年。更令人不解的是,学校要求费用直接打入某科技公司账户,而非通过正规教育收费渠道。教育局官网查询显示,该项收费并未列入当地核准的学校代收费标准目录。
该校教务处工作人员解释称,收费用于维护"家校互动平台",但拒绝透露具体开支明细。而据知情教师透露,平台实际运营成本每年不超过30万元,剩余资金去向成谜。值得注意的是,该校去年就被曝光强制购买价值480元的"电子学生证",后因舆论压力退款。
法律人士指出,根据《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学校代收费应遵循"自愿与非营利"原则,且需公示收支情况。目前已有237名家长联名向当地纪委监委提交举报材料,要求核查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教育局回应称已成立专项调查组,将重点审查收费审批流程与资金使用情况。这场风波再次凸显校园"隐形收费"监管盲区,如何平衡数字化教学需求与收费透明度,值得教育部门深思。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成哥看世界,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