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12岁少女英语卖文具赚十万!原生家庭的教育智慧与“啃娃”陷阱仅一线之隔

12岁的李若熙用流利英语为家里创造10万销售额,考取PET证书还拿了全班第一;卢煜少月销万件朋克机器人,学业兴趣两不误——这背后是潮汕实用教育培育出的商业头脑与创新力,与工业化'啃娃'形成鲜明对比。...

12岁的李若熙用流利英语为家里创造10万销售额,考取PET证书还拿了全班第一;卢煜少月销万件朋克机器人,学业兴趣两不误——这背后是潮汕实用教育培育出的商业头脑与创新力,与工业化'啃娃'形成鲜明对比。

一口流利英语,一脸稚气笑容,一份精明报价,广州一家文具店内,12岁的李若熙熟练地与外商讨价还价,一年多来已为家里创造超过10万元的销售额。

视频里,她语调沉稳地向外商介绍产品,并精明地给出折扣方案:“若您买50盒,我可以给您一点折扣,若您拿下100盒,价格利润则更好。”这位戴着粉色发卡的小姑娘,在镜头前毫不怯场,活脱脱一个“小生意精”。

她的母亲马女士坦言,他们是不懂英语的潮汕人,女儿从去年8月开始陆续帮店里卖货,如今已考取PET证书,词汇量相当于高中水平。女孩不仅把英语学费赚了回来,月考还拿了全班第一名

12岁少女英语卖文具赚十万!原生家庭的教育智慧与“啃娃”陷阱仅一线之隔

01 神童背后:潮汕家庭的实用主义教育

在广州市区的一家文具店里,12岁的李若熙成了店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她与外商流利交流的场景,被顾客拍下后在网络迅速走红。

有网友一眼看出小女孩的商业头脑:“她居然知道先介绍产品再报价格”。

马女士和丈夫是典型的潮汕商人,刻苦耐劳,却都不懂英语。潮汕人骨子里的商业基因,在这个家庭里得到了延续。

马女士自豪地分享,女儿一年多来已为家里创造了超过10万元的销售额,把之前报班学英语的学费都赚回来了。

在李若熙身上,我们看到了实用主义教育的成功——学习与实战相结合,知识迅速转化为能力。

12岁少女英语卖文具赚十万!原生家庭的教育智慧与“啃娃”陷阱仅一线之隔

02 小老板的大格局:不只是会读书

当大多数同龄孩子还在为英语语法头疼时,李若熙已经将英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镜头前,她与外商通电话时咬字清晰、发音标准,不仅如此,她更懂得商业谈判的基本技巧。

一位网友的评价点出了关键:“这水平可不止高中水平,没有几个高中水平的能流利的用英语卖货,最重要的是很有生意头脑,太厉害了”。

李若熙展现的语言能力、商业头脑和心理素质,这三者的结合,恰恰是课本里学不来的综合能力。

无独有偶,在浙江宁波,12岁的卢煜少也在创造自己的商业奇迹。他开设线上店铺销售自己设计的朋克机器人,月销量已突破万件。

卢煜少的成功并非偶然,他师从当地有名的科技教育专家徐建儿老师,展现出超乎年龄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2岁少女英语卖文具赚十万!原生家庭的教育智慧与“啃娃”陷阱仅一线之隔

03 争议与界限:是培养还是剥削?

伴随着李若熙走红网络的,是各种争议的声音。

在短视频平台上,大量以“记录萌娃日常”为名的账号背后,往往是家长与网红孵化机构精心策划的“剧本演绎”。

这些账号形成了完整的商业流水线,实现着“儿童网红”的批量生产。

一位家长曾在社交平台分享:“让孩子学一句台词要重复几十遍,一个舞蹈动作不标准就得跳一整天。”这光鲜视频背后的工业化生产链条,令人咋舌。

有批评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用流量‘啃娃’,就是坑娃”

当孩子频繁出现在镜头前,吃播、带货、演戏,过早接触到流量变现,真实生活被打乱,成长轨迹被扭曲。

他们容易误以为成功可以轻松获得,养成“博眼球出名就能赚钱”的错误观念,失去脚踏实地的内驱力。

12岁少女英语卖文具赚十万!原生家庭的教育智慧与“啃娃”陷阱仅一线之隔

04 两种“儿童创业”的本质区别

同样是孩子参与商业活动,李若熙、卢煜少与那些被批量生产的“儿童网红”有着本质区别。

在卢煜少家,父母既支持儿子的兴趣爱好,又严格把控着他的学习和休息时间。他的母亲明确表示:“我们不想因为创业影响他的正常成长,学习始终是第一位的。”

这种平衡的生活方式,让卢煜少既能在学业上保持优秀,又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

而工业化生产的“儿童网红”则不然,他们往往被剥夺了正常的童年

法治日报调查发现,这些“萌娃带货”、“剧本演绎”等行为往往披着“记录成长”的外衣,游走在法律边缘。

孩子被异化成“吸金机器”,天真被异化为流量密码,其背后是儿童权益被公然侵犯的实质。

12岁少女英语卖文具赚十万!原生家庭的教育智慧与“啃娃”陷阱仅一线之隔

05 教育的本质:在兴趣与学业间寻找平衡点

李若熙和卢煜少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他们代表了另一种可能性:兴趣与学业并非对立关系,只要合理安排,两者完全可以相辅相成。

徐建儿老师,卢煜少的指导老师,道出了关键:“他总是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创意,而且有很强的执行力。”这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恰恰是当前教育中最应培养却又最缺乏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孩子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创造的能力。卢煜少通过亲手制作机器人,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若熙通过实战应用英语,不仅掌握了语言本身,更学到了沟通的艺术和商业的技巧。

这种在实践中学习的模式,往往比单纯的课堂教育更加深刻。

12岁少女英语卖文具赚十万!原生家庭的教育智慧与“啃娃”陷阱仅一线之隔

06 明智的家长:支持而不利用,引导而不强迫

李若熙和卢煜少的成功,离不开身后那些明智的家长。

马女士和丈夫虽然欣喜于女儿的成就,但从不在学习上放松要求。卢煜少的父母则在支持儿子兴趣的同时,严格确保学业不受影响。

这种理性的家庭教育方式,与那些急于通过孩子变现的家长形成鲜明对比。

有教育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潜力,关键是我们能否发现并加以培养。

卢煜少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年龄不是限制梦想的因素,只要有热情、有毅力、有创新精神,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

12岁少女英语卖文具赚十万!原生家庭的教育智慧与“啃娃”陷阱仅一线之隔

看着李若熙在店里忙碌的小身影,有网友感慨:“未来可期,天选外贸人,秒杀很多成年人了,思维很活跃很清晰。”

而在浙江宁波,卢煜少的工作台上摆满了他设计的朋克机器人,他每周坚持着“周一至周五以学习为主,完成作业后才进行创作”的原则。

这些孩子或许代表着一种新的可能:在实践与兴趣中培养的综合能力,恰恰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竞争力。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知世故而不世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whw.com/news/17556.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