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网约车平台调整抽成比例背后 实测揭示真相

近年来,网约车司机普遍反映平台抽成过高,有时甚至达到40%。对此,政府部门早已关注并采取措施。2022年,交通运输部开展“阳光行动”,要求平台公开计价规则,实时显示抽成比例,最高不超过30%,以提升透...

近年来,网约车司机普遍反映平台抽成过高,有时甚至达到40%。对此,政府部门早已关注并采取措施。2022年,交通运输部开展“阳光行动”,要求平台公开计价规则,实时显示抽成比例,最高不超过30%,以提升透明度。2023年,交通运输部发布《2023年推动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降低过高抽成工作方案》,要求网约车平台在当年5月底前完成降低过高抽成比例上限的工作。

网约车平台调整抽成比例背后 实测揭示真相

最近,一名叫“熊bobo”的测评博主带领团队进行了15天的实测,每天在滴滴平台上打车8小时,完成了100单测试。结果显示,当前网约车平台的抽成并不高。实测数据显示,当天抽成比例约为20.7%,结合司机月度奖励等补贴后,100位司机8月平均抽成仅16.1%,远低于坊间所说的30%比例,与滴滴2024年公布的平均14%的抽佣数据较为接近。

网约车平台调整抽成比例背后 实测揭示真相

此前也有司机博主进行过类似的验证,结果相近。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相关团队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对网约车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也显示,实测的全部滴滴司机月度平均抽成15.3%,九成司机月均抽成低于20%;71.8%的司机在问卷中高估了自己的抽成比例。这表明,尽管出行行业中存在数百家网约车平台,难免有乱象,但至少滴滴经住了实测验证,响应了“降抽成”的号召。

网约车平台调整抽成比例背后 实测揭示真相

这名博主开启的100单“人肉”实测覆盖了滴滴专车、特快、快车和特惠等多种车型,时段包括早高峰和晚高峰,位置遍及上海的热点商圈与冷门郊区。测试之初,博主通过“乘客支付金额-司机即时到账金额”的方法计算抽成,初步结果显示,接单司机的平均抽佣为20.7%,其中33单抽成超过25%。然而,当博主向这些司机询问时,不少人凭直觉反馈称抽成高达30%或40%。

网约车平台调整抽成比例背后 实测揭示真相

为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博主在一周后找到这33位司机,逐一核对月度流水和计入奖励等补贴。研究发现,这些司机的月度抽成平均值降至15.7%,这一数字与滴滴公布的2024年平均抽成比例14%已十分接近。要理解这种差异,需了解抽成比例的计算方法:通常来说,抽成比例=(本单乘客支付的车费—本单司机到手的收入)÷本单乘客支付的车费×100%。例如,普通时段滴滴给司机每单13.2元,向乘客收取14.5元,差价1.3元;特殊时段给司机13.8元,向乘客收取16元,差价2.2元。里程费、时长费、远途费等计价项也遵循这样的逻辑,平台通过这种差价实现基础抽佣。

但在基础抽佣的基础上,技术、市场、供需补贴、账期等多重因素叠加,使得司机们的抽成比例出现波动。人们出于“损失厌恶”的心理,更容易记住高抽成订单,而忽略低抽成和负抽成以及没有随单发放的奖励。从技术层面看,网约车平台的抽成并非固定比例,而是由算法根据供需关系动态调整。平峰时段或冷门区域订单较少时,抽成比例相对较高;高峰时段与热点区域运力紧张时,平台会降低实际抽成以激励司机出车。实测数据显示,同一段热点区域到热点区域的路线,高峰期即时平均抽成仅17%,平峰期则高达28.9%,差距近12个百分点。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场景中,平台也可能采取更灵活的方法。事实上,网约车平台通过动态抽成机制实现峰谷调节,本质上是一种顺应市场规律的技术工具。在长距离订单中,平台通过适度让利降低乘客出行成本,鼓励打车意愿;对于短途平峰订单,平台减少干预以维持运力平衡。实测的5笔180元左右的长单,当日即时平均抽成仅16.25%,远低于5笔30元左右短单28%的平均抽成。这种差异化策略既保障了司机在长单中的收益,也激活了长途出行市场,实现司乘双赢。

此外,视频中还出现了一种“负抽成订单”。一笔应付15.89元的订单,经优惠券抵扣后乘客实付11.12元,司机按车主端计价,收入不受影响,实收12.7元,按公式计算抽成比例为-14.21%。这种“司机到手比乘客支付多”的情况背后是平台通过补贴撬动订单量的主动选择,短期来看平台利润有所损失,但长期能培养用户出行习惯、提升司机活跃度。同理,在高峰期、雨雪天、节假日,平台大量发放司机奖励鼓励出车,出现抽成降低甚至为负的情况,也是牺牲短期利益换取司乘的长期信任和生态循环。

现实生活中,账期波动可能是很多人直观感觉抽佣过高的直接原因。司机的奖励和补贴并非现结,而是按周或按月零散到账,这些细碎的收入项往往被忽略,很难在订单完成的第一时间带给司机反馈。比如,博主实测中提到一位雷师傅,今年8月他跑单590笔,乘客实付19529.61元,若不算1942.03元的奖励补贴,抽成比例为22%,计入后则降至12.2%。

网约车平台在抽佣机制上的改变已经呈现出了实打实的效果。尽管在抽佣明细的透明指标上,当前的网约车平台已经基本达成,但在如何让更多人感知到这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早在2022年“阳光行动”推行后,滴滴就上线了透明账单功能,司机可以在App上清晰查看每笔订单的收入、平台抽成比例及其他奖励收入。然而,《新能源汽车对网约车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中提到,71.8%的滴滴司机高估了抽成比例。超三分之一的司机误认为月均抽成高于25%,但以拍照留存的数据验证,768位司机中仅有1人月均抽成超过25%。

这种认知偏差关联着司机对平台相关透明化功能的实际使用频率。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尽管77.7%的网约车司机知晓透明账单功能,但55.6%的司机并不经常查看或不了解抽成账单展示。他们对抽成的了解主要来自与其他司机沟通、与乘客交流或网络渠道。这些非正式渠道容易放大负面情绪,形成“回声室效应”。

平台的抽成体系始终是为了优化整个出行平台的网格效率,最终服务于“司乘共赢”的目标。更理性、透明的抽佣体系有助于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平台型企业自身也从中受益。共享出行已经成为今天中国现代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市场化网约车行业诞生以来,围绕抽成比例的争议始终是行业发展的痛点。司机想要高收入,乘客想要低价格,平台则要兼顾短期盈利和长期基建、平衡利润与责任。

这场100单的实测揭示了更多行业真相。滴滴的生意本质是撮合交易,让司乘双方都能受益。传统出租车行业中,往往有固定金额的高昂“份子钱”,根据不同公司和个人情况不同,10位司机每天要固定交170-550元管理费,折合成抽成比例达到30%以上。相比之下,网约车司机月度平均抽成仅16%左右。为何大家对于网约车的抽佣反而更加敏感?关键在于今天的抽佣已经非常透明化,但我们并没有通过足够“接地气”的方法将它们讲述给更多人。

无论是司机对动态抽成缺乏成体系的认知,还是对零散到账的奖励补贴缺乏感知,种种信息差导致了目前的信任鸿沟。视频中,一位名叫臧勤的司机师傅用“人脑算法”解析平台规则,上半年时效做到80-100元/小时,远远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的40-50元/小时,这说明动态抽成机制并非司机的天敌,而是一种以能力为导向的激励工具。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观察者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whw.com/news/17440.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