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农民不再靠天吃饭?开始靠“卖空气”增收?护林正变成一门新生意

福建三明的林农老陈,十年前还在为林地“有山无财”发愁。如今,他手握“林下空间经营权证”,林下种黄精、线上卖山货,年收入翻了三倍。他不是个例。2024年,中国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10.17万亿元......

福建三明的林农老陈,十年前还在为林地“有山无财”发愁。如今,他手握“林下空间经营权证”,林下种黄精、线上卖山货,年收入翻了三倍。他不是个例。2024年,中国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10.17万亿元,占全国GDP的7.6%。这不是简单的数字跃升,而是一场静默却深刻的绿色革命——绿水青山,正以可计量、可交易、可收益的方式,重塑中国乡村的未来。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激活了沉睡的资源。过去,林地虽广,但产权模糊、流转不畅,农民守着青山却难变现。如今,集体林权“三权分置”全面落地,福建的“福林票”、江西的“经营收益权证”、重庆的林权抵押贷款,让林地真正成了可融资、可入股的资产。江西抚州提前延包林地30年,农民吃下“定心丸”;浙江丽水设立共享林事服务中心,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制度松绑,资本“进山入林”,全国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6亿亩,4000万农民从中受益。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产业形态的跃迁。林草经济早已跳出“伐木卖树”的老路,形成木竹加工、森林食品、生态旅游、碳汇交易四大万亿级产业。2024年,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成为第三大农产品;生态旅游接待游客27.6亿人次。而最具未来感的,是碳汇交易的兴起。浙江丽水、黑龙江大兴安岭等地的林场,正通过“护林”赚钱。全国已审定22个国家级造林碳汇项目,内蒙古单年交易碳汇83万吨,黑龙江发放碳汇质押贷款超千万元。“空气变钱”不再是口号,而是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这场绿色革命,正在改写乡村的命运。在贵州黔东南,吴阿姐的“林上菌、林下鸡”立体种养,亩均收益达5000元;在云南广南,青年返乡投身林下经济科技示范区。林地流转、新型主体崛起、青年回流,传统乡村的空心化正在被逆转。林草产业不再是边缘补充,而是乡村振兴的主引擎。它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必对立,当制度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生态优势就能成为最公平的普惠民生。

十万亿,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当每一棵树都被赋予经济价值,当每一片林都成为共富资产,中国的乡村,终将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新路。绿水青山,终将不负人民。

疑似使用AI生成,请谨慎甄别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社会动态记录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whw.com/news/15827.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