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连续阴雨38天,大雁塔南广场的玄奘法师铜像“长满青苔”——一张图片在社交平台疯传,迅速点燃公众情绪。有人痛心文物受损,有人指责管理缺位,更有人将其上升为城市治理的象征性溃败。然而,大慈恩寺一纸回应揭穿真相:铜像无苔,图片不实。一场看似严肃的公共讨论,竟始于一场视觉误判。
这并非简单的“图不对景”。西安此次秋雨为1961年以来第二强连阴雨过程,城市潮湿已达极限。城墙砖缝生绿、路面湿滑反光,环境压力已悄然转化为公众的焦虑投射。当人们看到铜像表面泛出青绿色调,便本能联想到“苔痕上阶绿”的自然侵蚀,却忽略了材料本身的科学事实。
玄奘法师铜像为黄铜材质,表面经鎏金与防氧化处理,形成致密保护层。这类工艺本就为抵御风雨侵蚀而设,即便长期处于高湿环境,也不会轻易生成生物性青苔。真正的威胁是氧化产生的“铜绿”,即碱式碳酸铜,但其形成需金属裸露、水分与二氧化碳长期作用,防护完好的铜像极难出现。寺方称“未见异常”,符合材料学规律,而非回避问题。
此次误读并非孤例。2025年苏州“司马光砸缸”雕塑因造型圆润被讽“像猴”;东莞玉兰大剧院石雕因雨水渗入长出霉斑,被指“脏乱差”;巢湖博物馆象牙展品出现霉点,一度被传“文物腐烂”。这些事件共通之处在于:公众以直观感受替代专业判断,将自然现象误读为管理失职,情绪在前,事实在后。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误判常被流量逻辑放大。一张带有强烈视觉反差的图片,足以绕过事实核查直抵千万人眼前。而辟谣信息即便权威,也往往滞后且缺乏传播力。当“铜像长苔”成为话题标签,讨论已脱离实物状态,演变为对城市形象、文化尊严的情绪宣泄。
文物保护需要公众监督,但监督应建立在理性基础上。面对环境敏感期的种种表象,我们更需区分“变化”与“损害”、“自然反应”与“人为失职”。一次误判或许无伤大雅,但若形成“见绿即责”的思维定式,反而会消耗真正问题的舆论资源。
真相不在滤镜里,而在事实与常识之中。
别让焦虑蒙蔽眼睛,别用情绪审判文明。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社会动态记录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