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极端气候连续围困千年文物四十天?它们还能撑多久?

西安最近下了四十天的雨。从9月2日开始,秋雨一场接一场,绵延不绝,是1961年以来第二强的连阴雨过程。城市湿漉漉的,街道泛着水光,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潮湿交织的气息。就在这时候,一张照片在社交......

西安最近下了四十天的雨。

从9月2日开始,秋雨一场接一场,绵延不绝,是1961年以来第二强的连阴雨过程。城市湿漉漉的,街道泛着水光,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潮湿交织的气息。就在这时候,一张照片在社交媒体上传开了:大雁塔南广场的玄奘法师铜像,通体泛绿,仿佛被青苔层层包裹。

网友纷纷感慨:连铜像都长出了岁月的痕迹。

可很快,大慈恩寺回应了——铜像并未长青苔,图片不实。寺方解释,铜像材质特殊,表面经过处理,不易滋生苔藓,所谓“青苔”,很可能是光线、角度或后期处理造成的视觉误差。一场热议,最终被证实是一场误会。

极端气候连续围困千年文物四十天?它们还能撑多久?

但这场误会,却像一面被雨水打湿的镜子,照出了我们心底真正的焦虑:在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面前,那些沉默矗立千年的文化遗产,真的还撑得住吗?

我们担心的从来不是一座铜像会不会长青苔,而是那些真正的古建筑、土遗址、壁画和木构,在暴雨、高湿、温差剧变中,正一点点被侵蚀、被削弱,甚至悄然倒塌。

2021年秋天,山西下了十几天的雨,平遥古城的城墙,61处发生坍塌。那不是砖石的断裂,而是夯土被雨水泡透后,像泡发的饼干一样软塌下去。专家检测发现,墙体含水量高达25%,土体结构早已失稳。这不是个案。同一年,河南暴雨如注,登封中岳庙屋面渗漏,焦作寨卜昌古村多处民居倒塌,荥阳的汉墓出现冲沟,郑州的古城墙被雨水掏空基底。国家文物局后来发布报告:全省150个县,1663个乡镇受灾,文物受损数量触目惊心。

这些不是遥远的新闻,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气候变化不再是教科书里的概念,它已经敲开了每一座古城的大门。

更难应对的,是那些“慢性侵蚀”。浙江的良渚古城,五千年前的水城文明,如今常年湿度超过80%,年降雨量近1600毫米。潮湿让土遗址开裂、粉化,苔藓和微生物悄悄啃噬着古老的夯土。敦煌莫高窟虽在西北,但温湿度波动加剧了壁画的“酥碱病”——盐分随水分迁移,在墙体表面结晶,像癌细胞一样让壁画一层层剥落。研究显示,这种病害每年以2%的速度扩散。福建的土楼,则长期被海风中的盐雾侵蚀,青砖内部的硫酸钠反复结晶膨胀,砖体强度下降近四成,却外表完好,隐患深藏。

这些伤害,不像坍塌那样惊心动魄,却更为致命。它们无声无息,日积月累,等你发现时,可能已无法挽回。

所幸,我们并非束手无策。良渚遗址建起了立体气象监测网,用纯天然植物精油抑制微生物;敦煌研究院开发“数字敦煌”系统,实时调控洞窟环境;山西在佛光寺、南禅寺这样的唐代木构前,已学会提前闭馆,用预防性保护代替事后抢救。2025年10月,五台县大雨将至,两座千年古建第一时间关闭,没有等待灾难发生。

极端气候连续围困千年文物四十天?它们还能撑多久?

这是一种转变:从“修”到“防”,从被动抢救到主动预警。科技正在成为文物的“气候盾牌”。

但技术之外,更需要一种全民意识。那张“长满青苔”的铜像照片之所以能迅速传播,恰恰说明公众对文物安危的敏感与关切。这种情绪不该被简单归为“误信谣言”,而应被视为一种可贵的守护意识。我们需要的,不是压制担忧,而是把这份担忧,转化为对真实风险的认知,转化为对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下次再看到类似消息,不妨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如果是,我们能做什么?

大慈恩寺的回应澄清了一场误会,但它不该成为我们放下警惕的理由。真正的文物保护,不在热搜平息之后,而在每一次暴雨来临之前。

当气候越来越不安分,那些沉默的城墙、斑驳的壁画、古老的木梁,需要的不只是砖石的支撑,还有我们共同的凝视与守护。

疑似使用AI生成,请谨慎甄别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社会动态记录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whw.com/news/15814.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