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消防员在微信群里接龙打卡,不是汇报火情,而是上报罚款进度——“本月已完成2起处罚,罚款2000元,打卡完毕”。这不是段子,是2025年司法部通报的真实案例。执法者成了“收租人”,任务不再是消除隐患,而是完成数字指标。
河南某县消防救援大队被曝按月下达罚没任务,要求每个街镇每季度至少罚2次、金额不少于2000元,以“群接龙+通报”方式考核。司法部认定此举属“逐利执法”,严重违背行政处罚法禁止设定罚没指标的规定。当地政府已责令整改。这起事件是全国整治“乱罚款”行动中曝光的又一典型。
执法本为维护公共安全,如今却演变为数字考核下的“创收竞赛”。设定罚款指标,表面是提升执法力度,实则是财政压力向基层转嫁的畸形产物。近年来部分地方税收增长乏力,非税收入占比悄然上升,个别单位将罚款视为填补预算的工具。当“查隐患”让位于“冲业绩”,企业便成了被反复收割的“韭菜”。
这种激励扭曲并非孤例。行为经济学指出,一旦绩效与罚款挂钩,执法者的注意力便会从“纠正错误”偏移到“制造罚单”。正如司机不因安全驾驶受奖,却因超速被罚,若交警中队有“月均开单量”考核,道路便可能沦为“捕兽夹”。制度设计一旦错位,再专业的队伍也会异化。
更深层看,问题不在个别单位“动歪脑筋”,而在基层治理的考核体系仍依赖可量化的“硬指标”。安全难以计数,罚款却能统计。于是,能被量化的成了目标,真正的目标反而被遗忘。这不是道德滑坡,而是机制性扭曲——当制度奖励形式合规而非实质安全,形式主义便大行其道。
根治“罚款指标”,不能仅靠一纸禁令。需重构执法评价体系,将事故率下降、隐患整改率、企业合规率等作为核心指标,让执法回归预防本质。同时,强化财政保障,避免基层“自筹自支”。监督亦要前移,引入企业匿名反馈、第三方评估,打破“罚了钱却没人敢说”的沉默循环。
执法不是生意,安全不能标价。当消防员不再盯着罚款数字,而是真正走进厂房排查火源,公共安全才有了温度与重量。
疑似使用AI生成,请谨慎甄别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社会动态记录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