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清晨,加沙地带的沙尘还未散尽,第一批被扣押的以色列人已在内察里姆走廊被释放。他们步履蹒跚,眼神躲闪,像从一场持续五百多天的噩梦中惊醒。同一天,约1900名巴勒斯坦囚犯也将走出以色列监狱。这场迟来的交换,是停火协议第一阶段的兑现,也是战争暂时退场的信号。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当人质踏上归途,政治的算计并未停歇,和平的承诺依然脆弱。

这轮停火来之不易。自2023年10月冲突爆发以来,超过240人被哈马斯扣押,许多家庭陷入无尽等待。利丽的父亲曾在视频中哽咽:“现在是时候了,她需要回家。”曼迪·达马里在女儿获释后说:“471天,每一天都像刀割。”这些声音穿透了政治话语的屏障,成为推动谈判的底层力量。家属们从最初的希望,滑向绝望,再转为如今的“谨慎乐观”。他们不再轻信声明,而是走上街头,向政府施压,向世界呐喊。他们的痛苦,不只是私人情感,更成了衡量战争代价的标尺。

然而,停火协议本身是一场高度算计的妥协。以色列要人质,但不愿承诺永久停战;哈马斯要撤军,却拒绝解除武装。双方的核心诉求并未真正弥合。美国提出“20点和平计划”,卡塔尔在多哈穿梭传话,埃及在沙姆沙伊赫提供谈判桌——国际调停者竭力搭建框架,却无法根除互信的缺失。协议刻意回避了“非军事化”“战后治理”等敏感议题,将难题留到第二阶段。这种“先换人、再谈事”的策略,虽能缓解人道危机,却埋下了未来破裂的伏笔。

更令人忧虑的是,历史一再重演。以色列曾多次在停火后重启军事行动,哈马斯也曾在短暂平静后发动袭击。2025年1月和3月的协议夭折,已让家属们对“口头承诺”充满怀疑。如今,尽管红十字会介入监督,以军撤至“黄线”,但双方部队仍在加沙南部保持战备。这种“半停火”状态,既是对协议的遵守,也是一种威慑。和平,成了悬在刀锋上的平衡。

被扣押者终于回家,这是黎明的第一缕光。但光不能只照在归途上,还必须照亮前方的路。真正的和解,不在于一次交换,而在于能否建立可验证的信任机制,能否让平民的呼声压过军事逻辑。战争可以暂停,但创伤不会自动愈合。当政治家计算得失时,那些等了太久的家庭提醒我们:和平不是策略的产物,而是人性的胜利。
和平若不能扎根于人的尊严,再响亮的停火声明,也不过是下一场暴风雨前的寂静。
疑似使用AI生成,请谨慎甄别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社会动态记录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