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731》尚未正式公映,预售票房已然突破亿元大关,猫眼平台“想看”人数更是飙升至450万以上,刷新了国产电影的多项纪录。更令人瞩目的是,影片还计划在全球多国同步上映,引发了海内外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商业胜利,它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共鸣与市场策略的交织,精准揭示了在当前情绪消费盛行的市场环境下,情感经济学如何以其独特的魅力,重塑着文化产品的消费模式。
我们必须直面一个残酷的事实:在信息爆炸、物质丰裕的时代,消费者早已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基本功能。他们渴望被触动,被理解,被赋予意义。这股“情绪消费”的暗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文化领域,其表现形式日益多元化且普遍。从憨态可掬的“浪浪山小妖怪联名挂件”到引发抢购潮的LABUBU搪胶毛绒,再到各家博物馆争相推出的文物挂件,这些被称为“包搭子”的小物件,正是通过“丑萌”、“盲盒”等形式,提供了情感陪伴、释放焦虑情绪的价值,从而撬动了巨大的商业潜能。据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等专家分析,情绪消费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它将催生更多消费新模式、新业态。这种趋势也深刻影响着电影、文旅、艺术品等更宏大的文化产品,它们正成为承载集体记忆、传递深层情感的重要载体,其市场号召力不再单纯依赖娱乐性,而是更看重与消费者心灵的契合。
《731》的现象级成功,正是对情感经济学的一次教科书式实践,其核心在于对“民族创伤”这一深层集体记忆的精准唤醒。影片选择了侵华日军731部队这一沉重而敏感的历史题材,通过平民视角,真实还原了那段反人类的暴行。导演赵林山团队历时近十年筹备,六年跨国取证,这种对历史真相的极致追求和对受害者的深切告慰,本身就具备了强大的情感穿透力。影片核心主题“你若记得,我便活过”,精准触达了观众深层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引发了对历史正义的渴望与对和平的珍视。观影不再是简单的娱乐消遣,而是一次集体记忆的唤醒与精神的洗礼,从而将观众转化为历史的审判者与和平的守护者,这种深层的情感连接,使得观影行为本身成为一种精神消费,一种对历史责任的集体承担。
电影的营销策略更是巧妙地融入了情感元素,且避免了过度煽情或争议,展现了高超的叙事平衡艺术。导演在首映式上的激动落泪,以及他“对得起逝去之人”的告慰,这种真情流露直接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强化了影片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责任感。影片选择在9月18日这一特殊历史节点上映,并非偶然,它强化了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社会意义,将观影行为提升至历史教育与爱国情感的层面。同时,官方媒体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的宣传定调,进一步将《731》提升为国家历史教育与舆论叙事的一部分,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与某些因“票房造假”或“负面评价”而陷入争议的主旋律电影不同,《731》凭借其内容的真实性、制作的诚意和情感的真挚,构建了坚实的口碑基础,有效避免了过度煽情可能引发的争议,从而使其情感营销更具说服力。这种克制的真实感,反而比任何夸张的渲染都更具震撼力,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完成历史认知,而非被动接受。
《731》的现象级表现,为文化产品如何利用情感驱动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甚至可以说,它为“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它证明了当文化产品能够承载深厚的民族情感、传递普世价值,并以真诚的叙事策略触达人心时,其市场号召力将是空前的。这不仅对电影行业具有深远启示,也为文旅、数字文创等其他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未来,文化产品应更加注重深挖文化内涵,结合科技赋能,例如利用AI技术进行沉浸式体验设计,创造更具情感共鸣和互动性的产品。情绪消费也将引导文旅市场新供给,推动“电影+文旅”模式的创新发展,例如将电影场景与历史遗址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历史体验。通过精准的情感驱动,文化产品将能够更好地连接历史与现在、个体与集体、情感与理性,在情绪消费的浪潮中,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和更深远的社会影响力。电影《731》的成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历史的回应,对和平的呼唤,以及对深层情感价值的集体认同,它引领着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一个更具情感温度和时代深度的未来。这不仅仅是票房的胜利,更是文化自信在商业场域的一次硬核表达,宣告着中国故事在全球舞台上,正以其独特的“情感引力”重塑着文化消费的底层逻辑。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每日沸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