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爱车每次启动后,可能会悄悄隐藏起一部分动力,这不是故障,而是一份正在征求意见的新国标。
今后在红绿灯起步时,或许很难再见到汽车如离弦之箭般冲出的场景。一份由公安部组织起草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正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示,其中一条规定引发广泛关注:乘用车每次上电或点火后,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小于5秒的默认工作状态。
这意味着,那些能够爆发出强劲瞬间加速的车辆,每次启动后将自动进入一个相对“温和”的模式。

01 新规细节
这份名为《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征求意见稿,是目前我国机动车安全管理最基础的技术标准。它广泛应用于机动车的制造、进口、质检、注册登记等各个环节。
该标准拟在征求意见稿发布后6个月正式实施,替代自2017年起沿用至今的现行标准。
标准起草工作组解释,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上路数量激增,现行标准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
与2017版相比,新标准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针对新能源汽车和辅助驾驶汽车增加了多项安全技术要求。

02 安全考量
为何要对车辆的加速能力设限?答案出于安全考量。
新规主要针对新能源汽车。数据显示,电动汽车由于电机特性,瞬时扭矩大,加速性能普遍优于同级别燃油车。
一些高性能电动车型的百公里加速时间已轻松突破4秒大关,远超普通家用车的需求。
过快加速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停车场、小区内等复杂路况环境下,瞬间的加速过快可能导致车辆失控或驾驶员反应不及。
草案还要求,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载客汽车应具备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当系统检测到驾驶员在静止或蠕行状态下误踩加速踏板时,会自动抑制动力输出,并通过声或光信号提示驾驶人。

03 技术规范
这份征求意见稿不只是关注车辆的加速性能,还对近年来普及的辅助驾驶功能提出了详细的技术要求。
在系统激活环节,新规确立了“主动操作结合多条件核验”的保障机制。这意味着车辆每次上电或点火后,仅当驾驶人执行规定激活操作,且同时满足多项核心条件时,辅助驾驶系统方可激活。
这些条件包括系好安全带,同时也要确保驾驶人脱离检测功能可用、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开启等。
生物识别或账号登录将成为使用辅助驾驶系统的“钥匙”。新规要求,每次车辆上电或点火后,需通过这两种方式中的至少一种,确认驾驶人已完成系统使用培训。

04 行业影响
这一规定若正式实施,将对汽车制造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强劲的加速性能一直是新能源汽车主打的卖点之一。许多消费者选择电动车,正是看中了其迅猛的加速体验。
新规之下,车辆每次启动后都将处于“性能受限”模式,虽然驾驶者可以手动切换回全功率状态,但这一额外操作步骤可能会影响部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不过,新规也并非全面限制车辆的性能表现。它只是要求车辆在启动时默认处于加速性能受限状态,驾驶员仍可根据需要手动切换至全功率模式。
有业内人士解读,这种设计更像是一种“冷静模式”,让驾驶员在车辆启动后不会因瞬间加速过猛而导致事故。

05 逃生设计
除了加速性能,征求意见稿还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设计提出了更人性化的要求。
针对新能源汽车,新规增加了一项关键要求:当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时或动力电池发生热事件时,非碰撞侧车门应自动解锁。
这意味着,车辆在发生碰撞或电池热失控后,能确保未直接受撞击一侧的车门可以正常打开,方便驾乘人员逃生。
对于日益流行的电动门把手,新规也明确了机械备份的必要性:“汽车每个车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
这一要求保证了即使在车辆断电的情况下,乘员也能通过机械方式打开车门,大大提升了事故后的逃生几率。

06 争议与思考
这份征求意见稿一经公布,便引发了广泛讨论。
支持者认为,新规能有效降低“油门当刹车”等误操作事故的伤害。当加速性能被默认限制后,即使驾驶员误踩加速踏板,其造成的后果也相对可控。
此外,默认设置对驾驶员行为有着强大的引导作用。如果车辆每次启动都处于相对“温和”的模式,长期来看有助于培养平稳的驾驶习惯。
然而,反对声音也不少。有观点认为,在高速公路并入主路、国道超车等场景下,快速加速能力是安全的关键。每次都需要手动切换模式,可能会错过最佳时机。
“为什么是5秒,而不是6秒或4秒?这个具体数值的科学性需要更多数据支撑。”一位汽车行业专家表示。
据公安部透露,该标准计划在征求意见稿发布后6个月正式实施。但目前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社会各界可在公示期内反馈意见。
未来我们的汽车体验,可能不再仅仅取决于技术能实现什么,还取决于社会共识认为什么是安全且适宜的。
在公共安全与个人驾驶自由之间,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