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河南郑州75岁的马女士公开寻求干女儿赡养,承诺给予一套房产、40万元财产及每月3000元工资。其大女儿回应称"财产想送谁送谁"并拒绝赡养,二女儿因精神残疾无力照顾。

对于这位75岁马女士的遭遇,非常理解网友的困惑与关切。这位老人公开寻找“干女儿”来托付晚年,而亲生女儿却回应“财产想送谁送谁”,这背后复杂的母女关系,确实引人深思。
一、一位老人的困境与无奈
根据报道,郑州的马女士今年75岁,身体状况不佳,患有哮喘,走路100米都困难,独自在郑州生活。她早年离异,且和家族亲戚几乎没有来往。
马女士有两个女儿,但她们的处境使得老人难以从家庭中获得支持:
· 与大女儿关系破裂:大女儿在外地,马女士曾因照看外孙女的问题与她闹掰。大女儿明确表示“财产她不要,要和我断绝关系”。记者联系时,大女儿声称自己无工作、无力照顾,甚至表示“非要把我逼成精神病的话我也没办法”,并对母亲找干女儿一事表示“随便”。
· 二女儿无力赡养:马女士的二女儿40多岁,是一名精神残疾人,独自生活已很困难。
在倍感孤独与不安,且缺乏亲人照料的情况下,马女士希望通过“遗赠扶养协议”的方式,寻找一位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干女儿”来照顾自己的晚年。她承诺,若对方真心相待,愿意将自己名下另一套房产、40万元财产相赠,并每月支付3000元工资。

二、母女关系为何至此
马女士的家庭状况,是长期情感隔阂、现实压力与沟通缺失共同导致的结果。
· 情感的裂痕:马女士早年离异,本身可能对家庭关系造成过创伤。而之后又因“照看外孙女”的具体问题与大女儿产生矛盾,这很可能成为了关系彻底破裂的导火索。大女儿在回应中表现出的强烈情绪,如“逼成精神病”等,也暗示了母女间可能存在长期积累的怨气与未能妥善解决的冲突。
· 现实的困境:大女儿自称没有工作,这可能是她无力承担赡养责任的一个现实原因,但也可能仅仅是拒绝的托词。同时,马女士自身健康恶化带来的照护需求与日俱增,进一步加剧了家庭的无力感。
· 被忽视的情感需求:有评论指出,马女士“重金求真心”的背后,是许多老年人面临的精神关怀缺失的困境。她所求的并非纯粹的雇佣关系,而是“我真心对她,她真心对我”的情感双向奔赴。这种渴望在亲生女儿处无法得到满足,迫使她转向家庭外部寻求慰藉。

️三、法律视角下的赡养与选择
从法律角度看,这起事件也涉及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 子女的赡养义务:根据《民法典》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赡养父母是成年子女的法定义务,该义务不能通过放弃继承或其他理由免除。因此,马女士的大女儿以“放弃财产”为由拒绝赡养,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
· 老人的合法权利:马女士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有权通过签订 “遗赠扶养协议” 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和财产。这也是她在家庭功能失效后,为自己寻找出路的一种合法尝试。
· 二女儿的特殊情况:马女士的二女儿若被鉴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则依法不需要承担赡养义务。
四、事件背后的启示
马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老龄化社会中一些共性问题。
· 养老模式的探索:当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因各种原因难以为继时,像“遗赠扶养协议”这样的方式,成为了一些老人的补充性选择。但这其中也伴随着风险,例如双方信任的建立、协议执行的监督等。
· 情感需求的关注:对于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而言,陪伴、尊重和被需要的情感需求,有时比物质保障更为迫切。这也提醒我们,无论是子女还是社会,在提供养老支持时,需要更多关注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总的来说,马女士和她女儿们的关系走到这一步,是长期的情感隔阂、现实压力与沟通缺失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件事既是个体家庭的悲剧,也折射出社会在应对老龄化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情感支持课题。
希望这位老人最终能找到一个妥善的归宿,获得她所期盼的温暖与照顾。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