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的展文莲因肺癌离世后,成为国内首位冷冻人。八年来,她的身体在零下196℃的液氮中静止,丈夫桂军民每月探望,却逐渐动摇复活的信念。这场关于爱与科技的豪赌,既挑战生死边界,也拷问人性本质。
不锈钢液氮罐矗立在银丰研究院内,屏幕显示着零下190.6℃的数字,倒置在其中的展文莲已“沉睡”八年,而罐外的世界,却从未停止流动。
桂军民买了两束菊花,一束放在妻子展文莲的墓碑前,一束摆在比他还高的不锈钢液氮罐旁。墓碑代表展文莲已经死亡,液氮罐预示,她或许还会复活。
这是2025年中元节,中国首例本土“冷冻人”展文莲被冷冻的第八年。她的躯体保存在零下196℃的液氮中,时间趋于静止,而她的家人却继续在人间老去、变化、挣扎。
八年前,49岁的展文莲因肺癌去世,在丈夫桂军民的决定下,成为国内首位冷冻人。当年,这个决定被视为离经叛道;八年后,它已成为一个关于爱、死亡、科技与信念的复杂寓言。

01 生死抉择
2017年初,展文莲罹患肺癌晚期,桂军民用尽一切办法,将医生原判的“半年寿命”延长至两年。
在展文莲住院期间的一个凌晨,桂军民在主治医生办公室偶然看到一本《永生的期盼》,书中提出的“冷冻人”计划击中了他的心。
更巧的是,他同时发现了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宣传手册。当时银丰研究院正试水人体冷冻技术,与展文莲接受治疗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合作,免费招募志愿者。
“我是一个爱做梦、爱幻想的人,”桂军民这样解释自己的决定。在恐惧失去妻子的强烈情感驱动下,他选择了这条不归路。

02 冷冻时刻
2017年5月7日凌晨3点多,桂军民和儿子桂嘉源面临着一个残酷的抉择——亲手拔掉展文莲的呼吸面罩。
桂嘉源回忆,当时他心想:“但是不做的后果,就是以后没有一点机会。做了,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你还能见到她。”
呼吸停止后,临床响应专家立即介入。考虑到伦理和法律,人体冷冻前需确认临床死亡,由医生出具死亡证明。
展文莲的身体被迅速送往银丰研究院。在持续55个小时的手术后,她的体温被降至零下190℃左右。
手术由来自美国的主治医生阿伦·德雷克主刀,他曾参与过七十多例人体冷冻手术,包括2015年中国女作家杜虹的头部冷冻手术。

03 技术与现实
银丰研究院被称为“1号罐”的液氮罐中,展文莲以倒立的形态储存在零下196℃的液氮环境里。
桂军民的脸贴近罐体屏幕,屏幕上显示着罐内三个温区的温度,展文莲头部所在区域温度最低——零下190.6℃。设计上,若有意外发生,将优先保护头部。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00例人体冷冻案例,但迄今无一例成功复苏。
人体冷冻技术面临两大关键难题:“冻”与“化”。冷冻过程中,身体细胞内的水分子会“结冰”,形成尖锐冰晶,极易刺穿细胞;而在复温阶段,升温过慢或加热不均匀都会对人体结构造成破坏。

04 等待中的变化
八年过去,57岁的桂军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老了,上过两次手术台。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身边多了个女友王春霞,一个被他形容为“永远不可能取代展文莲”的存在。
桂军民有了羞于提及的心思——那份对于妻子复活的信念,好像慢慢松动了。
他每月仍前往银丰研究院探望妻子,对着液氮罐播放《我只在乎你》等妻子生前最爱的歌曲,轻声讲述女儿学业进步、家中老屋翻新的日常点滴。

05 伦理困境
除了技术挑战,人体冷冻还带来一系列伦理问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刘长秋曾警示:“当我们讨论复活可能性时,必须先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和伦理准则。”
一个简单而复杂的问题是:如果一个人冷冻数十年、数百年后被唤醒,他面对比自己年老的子孙后代,该如何称呼?如何相处?
传统上以年龄为尺度的伦理秩序,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冷冻人能否适应新的文明和社会?如果一个清代末年的人穿越到当下,也会感到极大不适,更何况是跨越可能更长的时间。

06 科学进展
尽管人体冷冻仍面临重重障碍,低温生物医学领域仍在不断前进。
2024年5月,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已成功研究出一种使用特制抑制剂来冷冻保存各种脑类器官或人类脑组织的方法,实现“冰封”人脑18个月后再取出解冻仍保持正常。
科学家们大胆预测:几十年或几个世纪后,绝症患者或可以被冷冻保存,等待有治愈方法的那天再解冻“复活”并得到医治。
然而,这与完整人体的冷冻复苏仍有巨大差距。

07 信念与现实
展文莲的人体冷冻协议,签了30年。她53岁的妹妹说,要努力再活30年,等展文莲回来。
桂军民曾经一遍遍向记者强调,八年来从未后悔,语气中带有说服自己也说服旁人的意味。
但信念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始终存在。他坚持着“我不相信奇迹,但我相信科学终将给出答案”的信念。
然而,在液氮罐的冰冷与现实生活的温暖之间,桂军民的心似乎在慢慢转向。他曾经不容置疑的“复活妻子”的决心,出现了细微的裂纹。
全球已有五百多例冷冻人,无一复苏。詹姆士·贝德福德——1967年首位接受人体冷冻的志愿者,原本期待在2017年解冻,即冷冻50年后。
但截至2024年,科学家们解冻检查时发现他的大脑与身体已损毁严重,生命重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桂军民曾经站在液氮罐前,放妻子爱听的老式情歌,跟着掉眼泪。如今,他老了,只是默默注视着罐体屏幕上跳动的温度数字。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