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一间会议室内,30多家外资企业代表正襟危坐,这些掌控着全球商业命脉的巨头们,此刻却像学生一样专注聆听着中国官员的每一句话。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在上海主持召开了一场外资企业圆桌会。会场内,政府官员与来自阿法拉伐、安赛乐米塔尔、默克、英特尔、空气化工、日产汽车、乐高、英中贸协等30余家外资企业及在华外国商协会的代表谈笑风生。
然而,这种和气生财的场景背后,却隐藏着全球商业格局的深刻矛盾与变革。就在同一天,瑞典的65名汽车工人已针对特斯拉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罢工,这是瑞典过去100年来最长的罢工。

01 高调表态:中国市场开放决心凸显
凌激在圆桌会上作出了多项明确承诺,包括“保障外资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落实再投资税收抵免政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这些承诺直指外资企业在华经营的核心关切。
他特别强调,“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更多确定性”。在当前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旗帜鲜明地扩大开放。
凌激毫不避讳地指出,“公平公正、法治的市场是全球稀缺资源”。这一表述似乎意有所指,暗含了对某些西方国家背离市场经济原则的批评。
与会外资企业代表则回应称,通过“十五五”规划看到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和广阔的投资机遇”。这种双向奔赴的场面,与全球其他地区的商业冲突形成鲜明对比。

02 现实困境:跨国企业的全球博弈
就在中国召开外资企业圆桌会的同一天,地球的另一端,瑞典的罢工行动仍在持续。这场针对特斯拉的罢工已持续两年,涉及14个工会、4个国家。
罢工发起方、瑞典IF Metal工业工会不仅要求提高机械师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还直言不讳地指出,这场抗议行动关乎“瑞典劳动力市场的集体谈判模式”。
以反工会立场著称的埃隆·马斯克,与瑞典工会体系产生了根本性冲突。瑞典国家调解办公室主任Irene Wennemo坦言:“我的印象是IF Metal和特斯拉的瑞典子公司都希望结束冲突,但这不仅关乎瑞典,还关乎公司身份。”
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的身份认同与本地化挑战,远比表面看到的更为复杂。

03 商业魔幻:付了双份货款的欧洲车企
在中国商业领域,一场更为隐蔽的博弈正在上演。近期,一些欧洲车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们已按合同向荷兰总部支付全额货款,但在中国提货时却被冷静告知无法提货。
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负责人向欧洲车企代表解释:“贵司合同签约方是荷兰总部,款项也支付给了他们,与安世中国无任何合同关系。” 若要提货,需重新签订合同并支付货款。
这一看似荒诞的商业纠纷,源于2025年9月底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突然冻结安世资产并接管总部,导致荷兰总部沦为无法履约的“空壳”。
最终,欧洲车企不得不吞下苦果,向安世中国支付第二笔货款,才换回救命的芯片。这些车企每个小时的生产线停滞都意味着数百万欧元的损失。

04 规则重构:从美元到人民币的结算革命
面对荷兰总部的失控,安世中国迅速出台新的运营规则,其中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招是:要求所有交易必须使用人民币结算。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币种转换,而是彻底重构控制体系。过去用美元结算,资金走SWIFT系统,荷兰可监控甚至冻结;现在用人民币,资金在境内银行循环,荷兰彻底失去干预能力。
这一举措倒逼客户适应新规则——下游企业若想继续拿货,就必须接受人民币支付。这不仅保障了国内供应链稳定,更在客观上推动了人民币在高科技产业链中的使用。
安世中国的策略精妙之处在于利用了自身的市场结构。2024年上半年,安世中国区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48%,接近一半。这个庞大的本土市场,成为其实施反制的坚实基础。

05 信任危机:当商业遭遇地缘政治
商业领域的规则博弈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的信任危机。近年来,“剧本式新闻”和其他虚假新闻频繁登上热搜,这种现象被学界和传媒业概括为“新黄色新闻”。
与上世纪早期“黄色新闻”依靠夸大、猎奇吸引眼球类似,“新黄色新闻”则借助短视频与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以家庭矛盾、婚姻冲突、性别对立等敏感议题为核心,制造出戏剧化的“冲突场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对媒体的信任正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真实事件被怀疑成“剧本”;另一方面,虚构剧情又频频披上“新闻”的外衣。这种现象不仅消耗公众的同理心与耐心,更让冷笑与怀疑逐渐取代理解与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商务部召开的这场外资企业圆桌会,无疑是对外资企业的一种信心安抚,但要真正重建信任,仅靠政策承诺远远不够。

06 破局之道:从“总部迷信”到本土化深耕
安世半导体事件给所有跨国企业上了一堂“国际生存课”,凸显了三个关键启示。
合规不是“枷锁”,而是“盾牌”。将合同主体、资产权属、权责划分用法律条文明确,实则是抵御总部干预、客户索赔、政治风险的最强铠甲。
本土化不是“跪舔”,而是“夺权”。掌握生产、供应链、知识产权等“硬资产”,才能在跨国集团内部博弈中从“棋子”变成“棋手”。谁控制了货,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对 “总部迷信”的彻底祛魅。别再迷信“总部权威”,在商业世界,实力和规则才是硬道理。当中国公司能用合规手段让全球总部“听话”,才是真正的“国际化”。
安世中国的案例证明,合规框架可以成为自我保护的有效工具。这场风波本质是一场“规则主动权”的争夺战。

宝马、大众等汽车生产商的芯片库存仅剩两周,生产线已开始亮起红灯。而安世中国厂区里,那些堆积如山的芯片,静待着用人民币结算的客户。
凌激在圆桌会上承诺:“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但在会议室的窗外,一场由芯片引发的商业规则革命已经悄然开启——不再仅仅是对抗,更是重构。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