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司法部通报河南罚款指标后?全国罚没收入降4.3%

今天,一条消息上了热搜:司法部通报河南某县消防救援大队在微信群里下达“每月至少罚2起、罚款不少于2000元”的硬性指标,用“接龙打卡+月末通报”来考核执法业绩。这听起来像段子,却是真实发生的......

今天,一条消息上了热搜:司法部通报河南某县消防救援大队在微信群里下达“每月至少罚2起、罚款不少于2000元”的硬性指标,用“接龙打卡+月末通报”来考核执法业绩。这听起来像段子,却是真实发生的案例。

更讽刺的是,这起事件曝光的同一天,2025年全国罚没收入同比下降4.3%的数据也出来了。一边是“逐利执法”的丑闻被揭,一边是罚款总额的回落,这两件事看似对立,实则指向同一个问题: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执法逻辑的重塑——从“为钱执法”转向“为秩序执法”,而这场转变,最终要赢回的,是人心。

过去几年,不少企业和普通市民都有一种感受:检查越来越多,罚款越来越重,有些处罚甚至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位南京市民因自行车没挂牌被罚50元,福建一位老人卖了14元的芹菜,竟被罚了10万元。这些案例背后,不只是执法尺度的问题,更暴露出一种扭曲的激励机制:当执法行为与财政收入挂钩,执法就不再是维护公共利益的手段,而成了创收的工具。

这不是个别现象。2024年,全国罚没收入同比增长25.4%,远超经济增速。天津、吉林等地的罚没收入一度翻倍增长。一些地方财政部门甚至公开提出“加大罚没收入征缴力度”,把罚款当成了填补财政缺口的“应急包”。在税收增长乏力、债务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这种“以罚增收”的冲动,成了某些基层执法单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于是,我们看到了“远洋捕捞式执法”——警察跨省带走企业家,只为追缴罚款;看到了“检查式罚款”——一家山东化工企业一年被查上百次,每次都有“任务”;也看到了微信群里的“打卡式执法”——不管有没有违法,先凑够两单再说。执法变了味,公信力也就碎了。

企业和民众不怕严格执法,怕的是执法不公、执法不透明、执法有目的。当一次处罚不是因为违法,而是因为“指标没完成”,人们就会对整个制度产生怀疑。这种怀疑,比一次罚款本身更伤人。

好在,变化正在发生。

从202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全国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中央对“乱罚款”“以罚代管”的整治已进入深水区。司法部连续发布典型案例,不是为了“抓典型”,而是要打破“执法即创收”的惯性思维。

司法部通报河南罚款指标后?全国罚没收入降4.3%

更重要的是,这场改革正在被普通人感受到。

2025年前八个月,全国涉企检查数量普遍下降30%以上,但发现问题的效率反而提高了。宁夏一家企业今年被检查的次数比去年少了三分之二,执法人员进门先扫码亮证,检查完还能在线打分。内蒙古推行“综合查一次”,把多个部门的检查合并,企业不再天天迎检。这些变化,不是数字游戏,而是实打实的“减负”。

执法也开始有了温度。宁夏梳理出451项“包容免罚”事项,对首次轻微违法的企业“首违不罚”。全国范围内,已有近万名企业主因规范整改免于处罚,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执法不再是“一刀切”,而是有了“容错空间”。

执法者也在被监督。司法部通报的这起河南案例,就是行政执法监督局主动发现、纠正的结果。全国已清理数千名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1068名违规执法人员被追责。执法权不再是谁都能用的“软工具”,而是有边界、有约束的公权力。

这些变化,最终指向一个目标:重建信任。

信任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它藏在一次不再突袭的检查里,藏在一张不再天价的罚单里,藏在执法人员扫码亮证的那个瞬间里。当企业不再把执法部门当成“收费单位”,当市民不再把罚款当成“变相摊派”,政府的公信力才真正立住了。

河南那个微信群里的“罚款打卡”,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过去某些地方执法的功利与荒诞。但今天罚没收入的下降,不是治理的退步,而是回归本位的开始。执法不该是数字游戏,它的终点,从来不是账户上的金额,而是社会的秩序与人心的安稳。

我们期待的,不是一个没有执法的社会,而是一个让人信得过的执法体系。现在,这条路,终于走对了。

疑似使用AI生成,请谨慎甄别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社会动态记录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whw.com/news/15822.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