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故宫天字一号文物竟然是个板凳?网友:原来和《千字文》相关

故宫的“天字一号”文物竟是一张普通板凳,源于1925年以《千字文》编码的文物清点体系。这张朱漆木凳因位于乾清宫入口而被赋予特殊编号,见证了紫禁城的日常生活与平等守护精神,更成为祖孙两代文物工作者跨越百年的传承纽带。...

故宫的“天字一号”文物竟是一张普通板凳,源于1925年以《千字文》编码的文物清点体系。这张朱漆木凳因位于乾清宫入口而被赋予特殊编号,见证了紫禁城的日常生活与平等守护精神,更成为祖孙两代文物工作者跨越百年的传承纽带。

近日,故宫博物馆文物管理处处长许凯向记者介绍:1924年清室善后委员会,进入故宫开始点查,在乾清宫右转看到的第一件文物是一个板凳,所以它就成了天字一号文物。‌‌

故宫天字一号文物竟然是个板凳?网友:原来和《千字文》相关

故宫的“天字一号”文物是一张普通的板凳,这听起来确实有些出人意料。其实,这背后关联着故宫一段重要的历史和一个沿用百年的文物编码体系。

一、“天字一号”板凳与《千字文》编码体系

这张被编为“天字一号”的文物,是一张高42厘米、宽38厘米的朱漆木凳。它之所以能获得这个编号,主要是因为它在故宫文物清点时的“地理位置”和一套严谨的编码系统。

· 历史性的清点:1924年,溥仪迁出紫禁城后,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开始对宫中文物进行系统性地点查。1925年,委员会决定采用《千字文》作为文物编号系统。

· 《千字文》编码法:这套系统源自南朝,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起首,每个字对应故宫里特定的宫殿或区域。例如:

· 乾清宫被冠以“天” 字。

· 坤宁宫对应“地” 字。

· 交泰殿则对应“荒” 字。

· “天字一号”的诞生:当点查人员最先进入乾清宫时,一眼看到的就是这张放在门内的二层木踏凳。于是,依据编码规则,它便被顺理成章地编为“天字一号”。

这套方法非常巧妙,既利用《千字文》不重复的字保证了编号唯一性,又能从编号推断文物最初存放的位置。

故宫天字一号文物竟然是个板凳?网友:原来和《千字文》相关

️二、其他字号的文物

既然有“天字一号”,自然也有其他字号的文物。根据同样的编码逻辑:

· “地字十五号” 是一件存放在坤宁宫的青铜鼎。

· “玄字三号” 则是一个存放在某处偏殿的瓷瓶。

值得注意的是,在瓷器中有著名的“成化斗彩天字罐”,其底部也书一“天”字款。不过,这里的“天”字是瓷器自身的底款,与故宫《千字文》的文物编号体系是两回事。

故宫天字一号文物竟然是个板凳?网友:原来和《千字文》相关

三、编码背后的历史与启示

这张朴素的木凳能成为“天字第一号”,在今天看来,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

· 平凡的见证:这张木凳表面覆盖三层大漆,凳面因长期使用已向内凹陷,弧度与清代宫女服饰宽度吻合,推测是宫女更换朝服时的辅助工具。它不像皇家珍宝那样璀璨,却以其无修饰的纯粹,成为了紫禁城日常生活的“历史证人”。

· 平等的守护:在1925年的那次大规模清点中,工作人员以同样认真的态度登记每一件器物,无论是《快雪时晴帖》这样的书画名作,还是这张普通的木凳。这种登记的平等性,本身就体现了现代博物馆学的精神。

· 守护的传承:故宫第五代文物守护者梁金生曾回忆,2018年他在文物库房发现这张木凳时,其漆层下仍保留着1925年点查时的编号墨迹。他的祖父梁廷炜在1925年主持确定了这套编号体系,祖孙二人跨越时空的守护,让这件“天字一号”成为了活着的传承见证。

总而言之,故宫“天字一号”板凳的故事提醒我们,文明的传承有时就体现在这些朴实无华、被反复使用的器物之上。历史的记忆不仅存在于宏大的叙事中,也存在于这样细致入微地记录和一代代人的诚意。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热点追踪巴巴,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whw.com/news/17542.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