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因网络偏方'醋酸铅湿敷法'护肤,导致6个月大的宝宝血铅浓度高达700μg/L,面临不可逆的脑损伤。铅中毒会永久损害儿童智力,即使治疗后智商也难以完全恢复。这种早被正规医疗淘汰的危险疗法,如今仍在网络平台流传,随手可买。
一款社交平台推荐的“神奇护肤法”,一位追求卫生的新手妈妈,一次不经意的跟风尝试,让6个月大的婴儿面临不可逆的脑损伤。
一个多月前,25岁的陈女士发现她6个月大的宝宝突然胃口变差,喝不下奶,还出现反复恶心和呕吐。辗转求医两周后,结果令人震惊——宝宝被确诊为严重铅中毒。
而污染源,竟来自于妈妈在网上学到的“醋酸铅湿敷法”护肤。
更加令人揪心的是,这种早被正规医疗弃用的疗法,如今仍在网络平台流传,随手就能买到。

01 卫生习惯酿成的悲剧
陈女士每到夏天手上就会冒汗疱疹。一次,她在浏览某社交平台时,看到有网友推荐用“醋酸铅湿敷法”泡手能治汗疱疹。
于是,她自行在网上购买了醋酸铅溶液,未加稀释就每天多次用来湿敷、洗手,坚持了将近一个月。
作为新手妈妈,陈女士格外注重卫生,用醋酸铅溶液洗手的频率很高。她没想到,这些残留在手上的醋酸铅溶液不仅影响了自己,还通过给孩子泡奶、洗奶瓶和喂食等日常接触,渗入了孩子娇嫩的皮肤。
在当地医院,检测结果令人震惊:宝宝的血铅浓度高达700μg/L,而正常值应低于100μg/L。陈女士本人的血铅也超过了600μg/L,远超正常范围。

02 潜伏的毒药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职业病科主任医师李国辉解释,醋酸铅是一种水溶性铅盐,它可以通过皮肤吸收,是重要的铅暴露途径。
溶液或粉末可通过表皮、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结构被吸收,进入皮下毛细血管。
如果皮肤存在微小伤口、皲裂、湿疹、汗疱疹,毒性物质便可长驱直入,醋酸铅的渗透吸收速度会急剧增加。
铅一旦进入血液,解离成铅离子,便随血流遍布全身,开始其破坏过程。

03 铅对儿童的毁灭性影响
根据医学研究,铅对儿童发育中的神经系统有特殊亲和力。儿童铅中毒防治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学教授颜崇淮指出:“铅的神经发育毒性是不可逆的,即使通过治疗,血铅恢复正常了,但智商很难恢复到原来应有的水平”。
他进一步解释:“比方说,血铅升高到300—400微克/升,不治疗智商大约丢失7分,但通过积极治疗,可能再争取回来2-3分”。
除了智力损害,铅中毒儿童还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急躁、多动等行为异常。
消化系统方面,常见腹痛、食欲下降或便秘。贫血也是铅中毒的典型表现,因铅抑制血红素合成,患儿面色苍白、易疲劳。

04 被网络复活的危险疗法
令人担忧的是,醋酸铅湿敷这种在正规医疗中已被逐步取代的疗法,如今却在网络平台悄然流行。
醋酸铅湿敷曾用于治疗急性渗出性皮肤病(如严重湿疹、接触性皮炎),浓度通常很低(0.1%-0.5%)。但因潜在毒性,特别是铅毒性,此法在正规医疗中已逐步被更安全的疗法取代。
然而,近期仍有网络平台在介绍该疗法,各网购平台亦有醋酸铅粉剂或洗剂出售,常被宣传用于治疗“手脚脱皮”等症状。
许多消费者对其危险性缺乏认知。

05 难以预见的铅暴露源
除了醋酸铅护肤品,生活中铅暴露的源头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常见。6个月宝宝可能因啃食床架、玩具等含铅的漆层而中毒,也可能因铅中毒母亲的乳汁而摄铅。
日常生活中,食入含铅器皿内煮、放的酸性食物或饮、食被铅污染的水和食物等,都可能引起中毒。
近期甘肃天水某幼儿园就发生了一起因违规使用添加剂导致部分幼儿血铅异常的案例。
多名住院儿童的检测报告中,血铅值均高于250微克/升,部分超过了450微克/升。

06 预防与救治
对于铅中毒,预防远胜于治疗。专家建议积极开展铅中毒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预防铅中毒知识的宣传。
同时,要避免儿童接触铅源,如汽车尾气、铅作业工厂附近、灰尘、含铅高的食品(如爆米花、松花蛋、膨化食品等)。
合理膳食也能帮助抵抗铅的侵害。多食有驱铅功能的食物如牛奶、胡萝卜、金针菇,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等。
注意给儿童补充维生素C、B1、B6,补充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可减少对铅的吸收。
如果发现孩子有发育迟缓、学习困难、行为异常、缺铁性贫血、反复呕吐、反复腹痛等情况,应及时进行血铅检查。

陈女士的故事并非个例。在甘肃天水某幼儿园的铅中毒事件中,部分儿童的血铅值超过了450微克/升,一名家长在拿到检测报告单后掩面哭泣,另一名家长因伤心过度,被医护人员用担架转运至其他科室救护。
网络偏方如同暗流,在社交平台的推广下悄然蔓延。医生提醒:“切勿自行购买、配置、使用醋酸铅溶液或粉剂进行皮肤湿敷或治疗,其风险远大于可能的疗效”。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知世故而不世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