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司法部曝光一地设罚款指标?任务式执法寒了守法者的心

河南某县一家小餐馆的老板老李,上个月刚为更换灭火器多花了一笔钱。他以为这样就安全了,却没想到,几天后执法人员上门,说他后厨的疏散通道临时堆放了几个空纸箱,算“堵塞安全出口”,要罚款800元。......

河南某县一家小餐馆的老板老李,上个月刚为更换灭火器多花了一笔钱。他以为这样就安全了,却没想到,几天后执法人员上门,说他后厨的疏散通道临时堆放了几个空纸箱,算“堵塞安全出口”,要罚款800元。他辩解只是几分钟的事,对方却说:“整改可以,但处罚必须做。”老李纳闷:怎么现在连纸箱都成了“必罚项”?

原来,这不是偶然的严管,而是一场被指标驱动的执法。2025年10月13日,司法部曝光一起典型案例:河南省某县消防救援大队通过微信工作群,向23个街镇下达“每季度至少处罚2起、罚款不少于2000元”的硬性指标,并实行“接龙打卡+月末通报”考核。这已不是执法,而是任务摊派。

国家早有明令:严禁下达罚没指标。国务院2024年文件、《行政处罚法》实施通知三令五申,执法的目的是纠正违法、防范风险,不是创收。可当“必须罚满2000元”成为底线,执法逻辑就变了味——不是“有违必查”,而是“查必有罚”;不是“过罚相当”,而是“凑数达标”。哪怕商户当场整改、情节轻微,也难逃一罚。

司法部曝光一地设罚款指标?任务式执法寒了守法者的心

更讽刺的是,全国消防系统早已推行“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清单。占用消防通道、遮挡消火栓、未公示信息等常见问题,只要首次违法、当场改正、未酿后果,本可免罚。河南虽无省级清单,但国家规定早已覆盖。可在一个被指标绑架的体系里,这些宽容政策成了纸上摆设。执法人员不是在判断“该不该罚”,而是在计算“怎么凑够2000元”。

司法部曝光一地设罚款指标?任务式执法寒了守法者的心

有人会说,2000元不多,罚了也无伤大雅。可对小商户而言,每一次“凑数式处罚”都在蚕食公平感。他们不怕严格执法,怕的是执法变成打卡任务——今天罚你纸箱,明天查你招牌,后天盯你电线,不是因为风险升级,而是因为“任务还没完成”。这种不确定性,比罚款本身更令人焦虑。

2025年上半年,全国罚没收入同比下降4.3%,降幅还在扩大。这背后,是中央对“以罚代管”的持续整治。司法部此次曝光,不只是追责一地,更是向所有执法单位亮出红线:执法权不是创收工具,更不该被量化成微信群里的接龙数字。

司法部曝光一地设罚款指标?任务式执法寒了守法者的心

执法的温度,不在于宽松,而在于公正。当一个商户主动整改时,他该收到的不是罚单,而是肯定。执法的权威,也不来自处罚的次数,而来自每一次裁量都让人信服。否则,再多的“消防检查”,换来的也只是人心的“防火门”越关越紧。

执法若只为完成任务,那被罚的不只是商户的钱包,更是整个社会对规则的信任。

疑似使用AI生成,请谨慎甄别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社会动态记录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whw.com/news/15821.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