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秋,河南商丘一个普通村庄里,一条不到百米的水泥路悄然铺成。它没有宏大工程的轰鸣,却因一段视频在社交平台悄然走红:年轻人操作压路机,老人弯腰清理路基,中学生搬石运料,而路中央,一棵三十多年的老槐树安然矗立,树根旁用石块垒起护坡,水泥路面则巧妙绕行。这条路由村民合资修建,总花费仅2.3万元,却解决了多年出行难题。更令人动容的是,面对树根拱起路基的“障碍”,村民没有选择砍伐或水泥封埋,而是用最朴素的方式,让路与树共存。
这看似微小的抉择,实则折射出中国乡村发展中的深层命题:当现代化的水泥延伸至田间地头,我们该如何对待那些生长在土地上的记忆与生命?
过去几十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但不少地方也付出了生态与文化代价。硬化路面覆盖古树根部、为修路砍伐老树的现象并不罕见。人们逐渐意识到,一条笔直平坦的路,若以斩断乡愁为代价,终究是残缺的。而此次河南村庄的选择,恰与国家政策形成呼应。2025年3月施行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明确禁止在古树保护范围内铺设硬化地面、倾倒污染物等行为,并强调“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条例还鼓励村民通过认养、日常养护等方式参与保护,为基层自发行动提供了法律支撑。
这棵老槐树虽未达百年树龄,尚不在条例明确定义的“古树”范畴,但村民的自发保护行为,正是条例所倡导的“乡土内生动力”的体现。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真正的保护,不在于是否挂牌登记,而在于是否愿意为一棵树多花几天工期、多想一种方案。
那么,这种“让路”的智慧,技术上是否可行?现实中又如何操作?“石块垒护坡+水泥浇筑”并非将水泥直接覆盖树根,而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柔性施工策略。石块干砌成护坡,不使用水泥粘合,既能稳固被树根抬升的路基,又保留了石缝间的透气与渗水功能,避免根系窒息。水泥路面则避开主根区域,或在树周留出生态空间,形成“树池”,确保雨水能渗入土壤,根系可自由呼吸。这种做法成本低、工艺简单,适合村民自建工程,也正因无需复杂技术,才得以在民间自发实现。
相比之下,国内已有多个“为树让路”的成功范例。广西罗城在修建二级公路时,为保护古松群主动改线;湖北堰河村景区道路为横跨路面的古树架设钢架,让树冠穿路而过,形成独特景观,带动乡村旅游年收入破亿。这些案例证明,保护古树不仅不阻碍发展,反而能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资产。短期看,绕行或支护可能增加施工成本,但长远看,保留的不仅是树木,更是生态价值与文化吸引力。
这一事件引发的广泛共鸣,正源于人们对“人与自然如何共处”的普遍关切。网友称这是“十年来最实在的中秋礼物”,并非仅因路通了,更因看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情与智慧——发展不必以牺牲为前提,进步可以带着记忆前行。村干部表示,这棵树是几代人乘凉、议事的地方,留下它,就是留下村子的“魂”。而那位牵头修路的男子坦言,他出城多年,回乡看到泥路难行,只想做点实事,“树比路老,当然得留着”。
未来,类似的选择或将越来越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道路硬化仍是刚需,但如何硬化、以何种方式硬化,正经历观念转变。政府项目 increasingly 强调生态评估与文化保护,而村民的自主意识也在觉醒。河南这个村庄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微小却清晰的样本:基层的创造力往往藏于细节之中,一个“不砍树”的决定,可能比千言万语更能诠释可持续发展的真义。
当水泥路为一棵老树温柔拐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通达之路,更是一条通往人心的归途。它提醒我们,发展的终极目的,不是让所有土地都变得整齐划一,而是让每一片乡土,都能在变迁中守住自己的根与光。
疑似使用AI生成,请谨慎甄别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社会动态记录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