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币互换助力企业降低1%-2%汇兑成本,构建全球最大流动性网络,推动人民币稳居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同时削弱美元主导地位,中俄本币结算比例十年间从2%跃升至25%。
本币互换对中国经济的作用、原因、影响及启示
一、核心作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维护金融稳定
降低交易成本与汇率风险
传统跨境贸易需通过美元中转,企业需承担双重汇兑成本及汇率波动风险。本币互换允许双方直接以本币结算,例如中巴协议使中国企业在巴西市场可直接使用人民币支付,避免美元汇率波动对利润的侵蚀。据统计,此类安排可降低企业汇兑成本约1%-2%,显著提升贸易效率。
提供流动性支持,防范金融风险
在金融危机或美元流动性收紧时,本币互换成为“最后贷款人”机制。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人民银行与多国央行签署协议,为境外市场提供人民币流动性,缓解了离岸市场资金紧张。截至2025年9月,中国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有效协议,总规模达4.5万亿元人民币,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本币互换网络之一。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本币互换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融资中的使用场景。与巴西、印尼等资源型国家的协议,为大宗商品贸易中推广人民币计价结算奠定基础;与欧洲央行的合作则助力人民币进入发达经济体市场。目前,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排名稳定在第四位,国际储备货币职能逐步增强。
二、实施原因:应对国际形势变化与国内需求
全球金融体系变革的驱动
美国推行对等关税、美元周期性波动加剧,促使各国寻求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本币互换成为构建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工具,例如中巴协议在美元流动性收紧背景下,向市场释放团结合作信号,增强市场信心。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深化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投资增长,但美元结算主导模式制约了效率。本币互换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农业、能源、基建等领域合作。例如,中巴续签协议后,两国在铁矿石、农产品等领域的本币结算比例显著提升。
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双向需求
企业层面,本币结算可实现更精准定价,利于长期经营规划;金融机构层面,货币互换作为表外业务,可拓展中间业务收入,同时降低企业融资难度。例如,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央行曾动用互换协议项下人民币资金,支持本国企业进口中国商品。

三、多维影响:经济、市场与全球格局
经济层面:提升贸易竞争力与金融自主性
贸易端:本币结算减少汇率波动对出口企业的影响,例如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巴西市场的报价稳定性增强,订单履约率提升。
金融端:央行通过互换协议调节基础货币供应量,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例如,与泰国银行续签协议后,人民币在东南亚市场的流动性显著改善。
市场层面:提振信心与吸引资本流入
与主要经济体央行签署协议,被视为中国深化金融开放的信号,增强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2025年,跨境支付与金融科技板块因人民币结算需求提升而受益,相关企业股价平均上涨15%。
国际贸易与物流企业盈利能力提升,例如中远海运在拉美市场的本币结算比例从30%提升至50%,汇兑损失大幅减少。
全球层面:推动“去美元化”与多元货币体系
本币互换网络覆盖全球六大洲,削弱美元在跨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例如,中俄本币结算比例从2014年的2%提升至2025年的25%,减少了对SWIFT系统的依赖。
协议签署伴随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如推动更多境外银行加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目前CIPS参与者已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深层启示:金融开放与风险管理的平衡
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本币互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支点,但需避免“激进式”推广。应优先在贸易紧密、政治互信高的国家深化合作,例如东盟、拉美地区,逐步扩大人民币使用场景。
完善金融安全网建设
本币互换协议需与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资源形成互补,构建多层次流动性支持体系。例如,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为本币互换提供坚实后盾。
应对地缘政治与政策差异风险
美元惯性依赖(全球贸易美元结算占比仍超40%)、各国货币政策差异可能带来的金融兼容性风险,需通过加强双边沟通、升级合作机制(如扩大“常备互换”安排)来化解。同时,需警惕地缘政治冲突对协议执行的影响,例如中美关系波动可能干扰部分国家参与本币互换的意愿。
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潜力
未来可将本币互换与数字人民币结合,提升跨境支付效率。例如,通过数字钱包实现即时汇兑,降低操作成本,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零售端的使用。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财经时讯,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