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将美国援乌“战斧”导弹视为“准核武器”,冲突升级风险骤增。该导弹可兼容核弹头的设计引发俄战略部队高度戒备,北约“自卫权”表态加剧对峙。1962年危机剧本重演,全球紧盯俄边境核设施数据。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今日严正声明,俄方已将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战斧"巡航导弹视为"准核武器",此举标志着俄乌冲突可能进入更危险的战略博弈阶段。五角大楼上周确认向乌军移交射程达2500公里的该型导弹后,俄战略火箭军随即进入特殊战备状态,双方在"武器升级-反应"的恶性循环中又下一城。

军事专家分析,"战斧"被俄列入核威胁清单的核心原因在于其搭载的W80-4可变当量核弹头兼容设计。虽然本次移交的是常规弹头版本,但导弹携载平台与制导系统的通用性,意味着乌军理论上具备短时间内改装核打击能力的可能性。更令俄方警惕的是,美军在罗马尼亚部署的陆基"战斧"发射系统,现已处在打击俄本土战略要地的射程覆盖范围内。
这场"导弹定义战"暴露出现代战争模糊界限的潜在风险。俄国防部展示的沙盘推演显示,若乌军使用"战斧"攻击俄纵深核指挥所或战略武器库,可能触发俄方"遇袭即视为核打击"的反击原则。而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最新表态中"自卫权包含武器升级选项"的表述,被解读为对俄战略威慑的变相承认。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剧本似乎正在重写,只不过这次角色对调。国际原子能机构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监测俄边境六处核设施辐射数据。全球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暗示着,当"战术武器"与"战略红线"的界限被导弹尾焰烧灼得模糊不清时,任何误判都可能点燃不可挽回的灾难。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成哥看世界,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