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光环下的黑产:清华教职工倒卖内部票证半年获利50万,从学术讲座到入学名额,公共资源沦为牟利工具,警方提醒:莫让师德在利益中沉沦。

近日,北京警方通报破获一起特大倒卖票证案件,令人震惊的是,涉案人员中竟包括清华大学两名在职教职工。据调查,这两人利用职务便利获取内部票源,通过社交平台加价倒卖各类紧俏票证,半年内非法获利逾50万元。目前涉案人员已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一、高校职工的"第二职业"
警方侦查发现,涉案的张某(校后勤部职员)和李某(实验室管理员)自2023年初开始:
利用学校邮箱申请各类学术会议、演出活动的内部配额票
通过校园人脉获取名校公开讲座、重点实验室参观名额
伪造师生证明购买景区优惠票
这些本应服务于师生的公共资源,被他们以2-10倍的价格在二手交易平台倒卖。
二、隐蔽的交易链条
该团伙形成了完整的黑产运作模式:
上游供应:勾结多家单位票务人员获取内部票
中端运营:使用学生社团账号在校园论坛发布代购信息
下游销售:通过闲鱼、微信群等渠道加价销售
调查显示,最紧俏的某院士讲座邀请函被炒至8000元/张,国家大剧院演出票则溢价300%销售。
三、东窗事发的转折点
事件的曝光源于一次意外:
某家长花费2万元购买"清华附中入学咨询名额"后发现被骗
海淀警方顺藤摸瓜查出背后涉及多个高校内部人员
在张某家中搜出尚未出售的各类票证217张
校方回应称对此毫不知情,已启动内部纪律审查程序。
四、暴露的管理漏洞
这起案件折射出多个系统性问题:
高校内部票证分配缺乏有效监管
教职工权限管理存在明显漏洞
师生身份核验机制形同虚设
教育专家指出,名校资源被异化为牟利工具,不仅损害社会公平,更严重败坏师德师风。
目前,北京警方正在深挖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链条。此案给所有单位敲响警钟:任何利用公共资源牟取私利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广大市民也应通过正规渠道购票,共同抵制"黄牛"乱象。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成哥看世界,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