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葫芦岛的海岸边,一场荒诞的"环保秀"正在上演——数十人将成袋大米倾倒进渤海,美其名曰"放生祈福"。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不仅引发网友群嘲,更暴露了某些群体以环保之名行破坏之实的伪善面目。当雪白的大米如同泥沙般沉入海底,我们看到的不是善心,而是一场破坏海洋生态的闹剧。
现场视频显示,"放生者"们身着统一服装,将包装完好的大米整袋投入海中。这些未拆封的塑料袋在潮水中沉浮,很快就会被海浪撕碎,变成危害海洋生物的微塑料污染。更讽刺的是,他们口中念诵的"祈福经文",与塑料袋哗啦作响的噪音形成了荒诞的二重奏。海洋专家痛心地指出:"这不是放生,而是对海洋的双重谋杀——既浪费粮食,又制造污染。"
这场闹剧背后是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调查发现,组织者以"积功德"为名收取每人380元"功德费",提供的却是即将过期的陈米。在某"放生交流群"里,组织者公然宣称:"海龙王收米,功德无量",还附上所谓"大师"开光的视频证明。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活动已形成固定模式:每月初一十五举行,每次能组织上百人参与,单次活动利润超过2万元。
从生态角度看,"大米放生"的危害远超想象。一吨大米在海水中的分解需要消耗大量溶解氧,直接导致附近海域出现低氧区。葫芦岛市海洋监测站的数据显示,类似活动后,附近海域溶解氧含量下降达32%,造成大量贝类窒息死亡。而沉底的米粒发酵产生的硫化氢,更是会形成海底"死亡荒漠"。当地渔民愤怒表示:"这些人倒完大米拍拍屁股走了,我们养的扇贝却成片死亡。"
法律专业人士指出,这种行为已涉嫌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规定不得"违背食品用途进行不合理消费";《海洋环境保护法》也禁止"向海洋倾倒废弃物"。但尴尬的是,现行法律对"放生"行为缺乏明确罚则,监管部门往往只能以"劝导"了事。这种执法困境,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荒诞行为的蔓延。
真正的环保从来不是表演。对比这些"作秀式放生",葫芦岛本地的环保志愿者正在做实事:73岁的王大爷二十年如一日清理海滩垃圾,大学生团队研发海藻固碳项目,渔民自发组织养殖区生态监测......这些默默无闻的行动,远比往海里倒大米更能守护碧海蓝天。
当最后一袋大米沉入渤海,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对法規漏洞的思考,更是对如何真正敬畏自然的追问。环境保护不需要形式主义的表演,而要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行动。或许该给这些"放生者"上一堂环保课:真正的功德,不是把粮食扔进大海,而是让每粒米物尽其用;不是破坏生态的作秀,而是脚踏实地的守护。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