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街头监控视频,一辆果断加速的路虎车,一位身怀侠义精神的司机,共同诠释了“正当防卫”的法律内涵。警方确认:司机属正当防卫,无责!
01 事件回顾:街头惊魂一刻,路虎司机果断出手
11月12日,河南郑州某银行研修中心门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打破了街头的平静。一名男子手持刀具,与数名民警紧张对峙。
现场视频中,有人高声喊话“把刀放下”,但持刀男子毫无顺从之意,紧张气氛弥漫在空气中。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辆黑色路虎越野车先倒车调整位置,随后加速朝持刀男子驶去,精准地将其撞翻在地。
撞击后,司机立即停车,持刀男子在倒地后被现场民警迅速制服。
警方后续回应称,被撞男子被救护车拉走,无生命危险。对于事发具体原因,警方表示不便透露,但确认当时有民警在现场处置。

02 法律解读:律师详解正当防卫三大要件
事件发生后,路虎司机是否会承担法律责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多位律师对此进行了解读,一致认为司机行为符合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的合法性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刑辩律师赵良善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针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男子街头持刀对峙警方,其行为已对现场民警、周边群众的人身安全构成紧迫且严重的威胁,属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三大核心要件
从法律角度分析,本案完美诠释了正当防卫的三大要件:
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持刀拒捕行为具有攻击性、破坏性、紧迫性和持续性;
目的是制止不法侵害:司机撞击纯粹是为了制止犯罪,保护公共安全;
手段未超过必要限度:司机在撞击后立即停车,未有后续额外伤害行为。
民事责任豁免
从民事角度来说,正当防卫是民事责任的免除事由。司机将持刀者撞翻使其丧失侵害能力,不存在超出必要限度的情况,无需对持刀者的伤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03 执法实践:警方处理方式传递积极信号
郑州警方对此事件的处理方式获得了广泛好评。北林路派出所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事发当时有民警在现场处置。
警方快速定性见义勇为
更值得关注的是,警方主动提及“申请见义勇为”,这相当于给司机披上双层护甲:既排除法律责任,又给予道德褒奖。
这种处理方式实则暗含社会治理的智慧。去年苏州某超市店员夺刀致袭者重伤后,尽管最终未被起诉,但长达半年的调查期已让其家庭陷入困境。
而郑州警方快速定性,恰恰消除了“救人反被讹”的公众焦虑。
精准控制防卫力度
现场视频显示,路虎司机在三次调整方向后,以近乎精准的角度将袭击者撞倒。撞击后司机立即停车查看,持刀男子虽倒地呻吟但意识清醒。
这种“刚好丧失行凶能力却不致命”的力道控制,被网友称为“教科书级别的见义勇为”。
有目击者回忆,持刀男子倒地瞬间,刀具滑出五米开外,民警得以安全上前制服。

04 对比案例:正当防卫认定的司法进步
成功案例:女子自卫致人轻伤不被起诉
今年2月,江苏苏州虎丘区检察院对一起自卫案件作出不起诉决定。
近60岁的王某在催讨债务时遭醉酒邻居刘某追打,情急之下用破碎玻璃瓶自卫致对方轻伤。
检察官经审查认为,王某的防卫手段、强度、后果均合情合理,并未超过必要限度。
“在力量悬殊的情形下,王某面对刘某的殴打纠缠,在持续退让躲避状态下为了自保,不得已才将随手携带的垃圾袋中的玻璃瓶磕破作为工具。”
争议案例:身中16刀案不符合正当防卫
然而,并非所有类似的案件都被认定为正当防卫。近日,湖北省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身中16刀身亡的案件作出一审判决:龚某珍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法院认为,龚某珍在被扼颈时本可大声呼救,却持刀挥砍16刀,拒绝朱某某求救请求未施救,导致被害人失血性休克死亡,其行为不符合正当防卫构成要件。
关键区别
对比这两起案件,我们可以看到正当防卫认定的关键区别在于:
手段是否相当:路虎司机和王某使用的是与侵害程度相当的手段;
是否持续攻击:龚某珍在对方失去侵害能力后继续攻击;
是否有施救行为:前两者在制止侵害后未继续攻击,而龚某珍未施救。

05 社会反响:见义勇为需要法律保障
公众疑虑与法律保障
这起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见义勇为的热议。很多网友表示,路虎司机的行为值得褒奖,以鼓励他的一身正气和侠义精神。
这种“路见不平一声吼”的精神,体现的是公民的责任与担当。
同时,也有网友担忧“万一撞死人怎么办”?这种担忧暴露出公众对正当防卫认知的普遍误区。
法律早有答案:对于正在发生的杀人、抢劫等八类暴力犯罪,防卫致死都不担责。
实操建议
有基层法官分享过更实操的建议:公共场所防卫时,可以故意提高音量声明“我要制止犯罪”,这既能震慑施暴者,也能为后续举证留存关键音频。
而本案路虎司机值得学习的细节在于,撞击后立即开启双闪警示围观者,这个动作后来被认定为“积极控制损害范围”的证据。

06 法律启示:构建勇于助人的社会环境
司法理念进步
对比三年前引发争议的“宝马男反杀案”,本次事件凸显出司法实践的进步。
当时防卫者因追砍倒地方被认定过当,而郑州路虎司机“一击即停”的操作,恰好落在法律鼓励的“即时制止”与“过度报复”的分水岭上。
有法学教授指出,这次警方快速定性释放的信号很明确:面对砍刀,法律不会要求公民先测量伤口深度再决定反抗力度。
构建见义勇为风尚
正如央视评论所言:正义从来不该是精密的天平计算,而是危难时刻的本能选择。此案留下的最大启示或许是——
法律要做的不是评判英雄动作是否完美,而是确保他们出手时没有后顾之忧。

郑州街头的这辆路虎,撞碎的是“见义勇为反被讹”的陈旧叙事。当法律明确站在制止暴力的一方,普通人面对利刃时才敢挺身而出。
这个案例将成为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信息:法律永远保护那些勇敢站出来制止犯罪的人。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