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在麋鹿与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上了解到,自麋鹿回归我国以来的40年间,其数量从最初的77只增长到了1.5万只。种群通过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全国扩散,现已在全国建立了超过100个麋鹿繁殖种群,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5个地区。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在这期间,科研人员在江苏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区域成功重建了6个野生麋鹿种群,目前我国野生麋鹿的数量已超过6000只。
麋鹿原是北京城的“土著居民”,但在1900年前后在我国最后一批灭绝前,北京南海子成为了它们最后的栖息地。1985年,中英两国政府合作启动了麋鹿重引进项目,使22只麋鹿重新回到了南海子麋鹿苑。重引进是指在一个物种曾经分布但已消失或灭绝的区域内重新建立该物种种群的过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主席拉赞·穆巴拉克认为,中国麋鹿重引进项目已成为全球最成功的物种重引进案例之一,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当前世界上现存的所有麋鹿都可能源自于极小的一个种群,并且可能都是同一只雄鹿的后代。研究显示,由于近亲交配率高,导致麋鹿之间的基因交流不足,这对种群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为此,过去四十年间,科研工作者们在加强麋鹿遗传多样性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的研究团队首次构建了麋鹿T2T基因组,极大提升了麋鹿基因组研究的质量。此外,多个地方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湖北石首麋鹿保护区团队发表了多篇关于麋鹿保护的研究论文。
本次研讨会还发布了《中国麋鹿保护成效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四十年来中国在麋鹿保护方面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推进麋鹿野化放归,强化野生麋鹿种群保护;优化迁地种群网络布局,科学实施种群调控;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智能化保护体系;同时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展示生态保护的成功经验。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百家号,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