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代写论文灰色产业链曝光:枪手日写30篇跨学科论文,AI量产+高价转卖牟暴利。学术不端、教育公平受损,高校紧急出台AI检测新规,技术治理与伦理规范双管齐下。
枪手用AI一天代写30篇论文的情况
近期,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曝光了一条灰色产业链:个别企业公开招聘“撰稿”人员,通过“组稿+AI”模式批量生产假论文、假文章。例如,武汉瑞杰学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员工沈主管称,公司员工一天能写30篇论文,只需将数据填入模板并简单润色即可成文。记者调查发现,同一写手甚至能完成从“法学”“学前教育”到“计算机应用与技术”等多个跨学科论文,专业跨度惊人。这些公司通过社交平台、二手交易平台招揽生意,报价动辄上万元,但实际分配给写手的费用仅几百元,形成了一条“低价接单-AI量产-高价转卖”的灰色链条。
枪手用AI代写论文现象出现的原因
技术工具的普及与滥用
AI工具(如GPT-4等)通过大量文本数据训练,具备信息整合和内容生成能力,能快速提供论文思路或文本支持。部分学生和写手为图方便,直接依赖AI生成内容,甚至将其作为“枪手”工具。例如,某高校大一年级英语作业中,学生用AI生成的作文被全部判零分,暴露了AI滥用问题。
学术压力与功利心态
学生面临毕业、评职称等压力,部分人选择走捷径,通过AI代写完成论文。例如,青岛的虎子作为研究生,曾以代写论文为职业,本科论文千字120-200元,硕士论文最低两万字、要价6000元以上,月入过万元。这种“花钱买论文”的需求,催生了灰色产业链。
监管缺失与利益驱动
代写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招揽生意,隐蔽性强。例如,武汉知渝文化有限公司以论文查重为幌子,销售代写服务,并通过网络招聘写手组织转包订单。部分公司甚至提供“期刊论文代写发表”服务,宣称“只要钱到位,文章就能发表”,无需学生参与。

枪手用AI代写论文的影响
学术诚信受损
AI代写论文属于学术不端行为,违反学术规范。例如,复旦大学等高校明确规定,学生使用AI代写论文将视情节给予纳入考核成绩、不准答辩、取消学位申请资格等处罚。国外高校也面临类似问题,如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两个学年共发生402起AI作弊事件。
教育质量下降
学生过度依赖AI,导致自主思考能力退化。例如,某高校调研显示,超半数本科生会在课程学习和科研活动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完成作业,但AI生成的文本往往空洞、缺乏深度,甚至编造虚假文献和数据。
市场秩序混乱
灰色产业链扰乱学术市场,损害教育公平。例如,代写公司通过“低价接单-AI量产-高价转卖”模式牟利,写手收入低廉,而学生支付的高价中大部分被中介赚取。此外,部分商家提供“代降论文AI率”服务,实际仍用AI修改,导致论文质量进一步下降。
枪手用AI代写论文现象的启示
完善监管与惩戒机制
高校需制定更详细的AI使用规范,明确允许和禁止的范围。例如,复旦大学发布《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提出“六个禁止”;天津科技大学规定AI检测结果超过40%将发出警示。同时,国家应加快制定面向全国的人工智能使用伦理规范,填补监管空白。
提升技术治理能力
开发AI论文检测系统,用技术治理技术。例如,科研团队正在推动AI生成内容识别技术的发展,通过检测文本特征(如词汇选择、句子结构)区分人工编写与AI生成内容。此外,高校可引入AIGC检测,将AI率作为查重率的“补充包”。
改革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
高校应优化考评机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减少对论文的单一依赖。例如,教师可采用实践性作业替代传统论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开设使用AI写作工具的公共课程,明确使用规范和学术道德,帮助学生科学、规范地使用AI工具。
引导学生理性认知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学术诚信危机。高校和家长需引导学生保持理性认知,合理使用AI工具,确保智能技术服务于人,而非让人被技术裹挟。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学生使用指南》,要求学生使用AI完成作业时需明确标注相关内容,且直接生成的内容不得超过全文的20%。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财经时讯,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