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万粉丝网红婆婆误食邻居赠送毒蘑菇身亡,专家揭秘‘一人中毒’四大原因:毒素分布不均、个体差异、食用量不同及致命‘假愈期’。野生蘑菇无绝对安全鉴别法,最可靠原则:不采、不买、不吃陌生野菇。
9月26日,黑龙江一名拥有18万粉丝的网红博主发文称,其婆婆因食用邻居赠送的蘑菇中毒导致多脏器衰竭,经四天四夜抢救无效去世。村民表示邻居长期赠送自采蘑菇,两家关系良好,博主明确表示不追究邻居责任。

这起悲剧中“为何只有婆婆一人中毒”?确实让人非常痛心和困惑。目前虽然没有这起事件的官方调查结论,但根据以往众多蘑菇中毒案例的分析,毒素分布不均、个体差异等都可能导致在同一餐饭后,只有个别人出现严重中毒的情况。
一、一人中毒的可能原因
毒素分布不均:野生的蘑菇毒素分布可能并不均匀。一篮蘑菇中可能只混入了少量有毒品种,或者同一种毒蘑菇的不同个体,其不同部位的毒素含量也可能有差异。如果烹饪时没有充分搅匀,或者婆婆恰好食用了毒素比较集中的部分或个体,就可能不幸中毒。
显著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对毒素的敏感程度和代谢能力都存在差异。例如,老年人、儿童或肝肾功能本身较弱的人,对毒素可能更敏感。在以往的案例中,确实出现过全家中毒但孩子最终没能抢救过来的悲剧,以及动物试吃未出现异常而人食用后中毒的情况。
食用量不同:如果婆婆的食用量比其他家人更多,摄入的毒素也就更多,可能导致中毒而其他人无恙。
可怕的“假愈期”误导:一些剧毒蘑菇(如含有鹅膏肽类毒素的)中毒后,会经历一个“假愈期”。即在经过最初的呕吐、腹泻等急性症状后,症状会明显缓解,看似好转,但此时体内的毒素可能正在持续损害肝脏等器官,几天后病情会突然急剧恶化。因此,不能仅凭短期内其他人没有出现症状就断定安全。

二、这些鉴别方法不靠谱
这件事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野生蘑菇,务必保持最高警惕,尤其不要相信不靠谱的民间鉴别方法。
误区一:颜色鲜艳才有毒 ×
事实上,一身雪白的致命鹅膏(白毒伞) 就具有剧毒,而颜色鲜艳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
误区二:生虫的蘑菇无毒 ×
昆虫对毒素的耐受性与人类不同,剧毒的豹斑毒伞常被虫蛀,但人类食用就会中毒。
误区三:银器、大蒜验毒 ×
毒蘑菇中的毒素多为生物碱,通常不能与银器或大蒜发生化学反应,因此这些验毒方法没有科学依据。
误区四:高温烹煮可去毒 ×
许多剧毒蘑菇的毒素(如鹅膏肽类毒素)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一般的烹调加工无法破坏其毒性。

三、安全第一,牢记这些
核心原则: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任何不认识的野生蘑菇。即使是相识邻居赠送的,只要来源是野外采摘,就存在风险。
掌握急救步骤: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不适,请务必:
1. 立即就医: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不要有任何延误。一起食用过同样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要立即到医院检查。
2. 保留样本:将吃剩的蘑菇样本随身带往医院,有助于医生快速鉴定毒蘑菇种类并针对性治疗。
3. 及时催吐: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在送医途中或等待时,尝试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后催吐。但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
在哀悼逝者的同时,我们更应吸取教训,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热点追踪巴巴,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