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价格飙升,刀翎鹅毛却让养殖户陷入困境:整鹅收购价暴跌,鹅肉、鹅绒市场疲软,养殖成本攀升,利润空间被挤压。产业链升级与品牌化或成破局关键。
去年以来,羽毛球价格飞涨,作为原材料的刀翎鹅毛价格也“飞上了天”。但走访发现,产业链上游的大鹅养殖户,反而陷入了产量、收益双双下滑的困境。

这个现象很敏锐:刀翎鹅毛价格飞涨,但大鹅养殖户却面临收益和产量双双下滑的困境。这背后是禽类养殖业的结构性变化、整鹅其他组成部分(如鹅肉、鹅绒)的市场疲软,以及养殖户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共同导致的。
一、快速了解这个矛盾现象的核心信息
价格走势:刀翎价格从2023年的约200元/斤,涨至2025年的超400元/斤。但整鹅收购价却从11.6元/斤跌至7.5元/斤。
养殖户境遇:有养殖户反映,预期利润25万元最终仅有8万元,收益大幅缩水。
产业规模:商品肉鸭出栏量从2019年的48.78亿只降至2024年的约42.2亿只;商品鹅从6.34亿只降至5.69亿只。

二、困境背后的原因
表格展示了矛盾的现象,而其背后有多重原因相互交织。
1. 刀翎的收益占比有限
虽然刀翎价格高,但一只鹅身上仅有左、右翅各7根合格的刀翎。即便按0.8元/根的高价计算,一只鹅的刀翎总收入也仅约5.6元。这与整鹅60多元的售价相比,占比很小,无法扭转养殖户的亏损局面。
2. 鹅肉与鹅绒价格拖累整体收益
整鹅的价值主要来自鹅肉和鹅绒,但这两者近年表现不佳。
鹅肉市场:受生猪价格下跌影响,消费者更多选择价格更低的猪肉,挤压了鹅肉的市场。
鹅绒市场:上一个冬季是暖冬,导致羽绒服等制品销售不佳,库存积压。服装厂采购需求降低,直接导致鹅绒价格下跌,而鹅绒的价值远超刀翎。
3.养殖规模缩减与成本压力
鸭鹅出栏量的持续下降,使得可用于制作羽毛球的刀翎原料更为紧缺,推高了其价格。但同时,养殖户也面临饲料、人力等养殖成本的上涨,在整鹅收购价下跌时,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三、可能的破局思路
面对困境,一些地区和养殖户也在积极寻找出路。
1.产业链升级与品牌化:例如吉林省舒兰市,通过发展"寒地生态鹅"品牌,将养殖周期延长至120天以上,提升鹅肉、鹅毛、鹅绒的整体品质和附加值。同时引入羽毛球生产企业,建设羽绒加工厂,打通产业链,减少中间环节,让利润更多留在当地。
2. 多元化经营与风险抵御:养殖户可以考虑适当多元化养殖,以抵御单一品种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同时,关注并利用好当地政府为稳定禽类养殖产业可能出台的扶持政策。
可以看出,要让养殖户真正摆脱困境,可能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努力,而不仅仅是某一环节价格的上涨。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热点追踪巴巴,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