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中国科学家首创绿氨合成新技术 破解百年高能耗难题

中国科学家突破百年氨合成技术!褚克团队融合等离子体与电催化,仅用空气和水实现绿氨生产,能耗降40%且零碳排。这项跨学科创新不仅破解化工难题,更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绿色氨能,预计2025年投产万吨级装置,展现中国从跟跑到领跑的科研跃迁。...

中国科学家突破百年氨合成技术!褚克团队融合等离子体与电催化,仅用空气和水实现绿氨生产,能耗降40%且零碳排。这项跨学科创新不仅破解化工难题,更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绿色氨能,预计2025年投产万吨级装置,展现中国从跟跑到领跑的科研跃迁。

中国科学家首创绿氨合成新技术 破解百年高能耗难题

您可曾想过,我们每天接触的化肥、药品中不可或缺的氨,其生产工艺竟已沿用百年未变?传统哈伯法制氨每年消耗全球2%能源,碳排放量更是惊人。如今,这一世纪难题终于被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解!

近日,褚克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发表重磅研究成果,开创性地将等离子体与电催化技术深度融合,仅以空气和水为原料,实现了绿氨合成的革命性突破。这项技术不仅能耗降低40%,更实现了全过程零碳排放,犹如为化工行业装上了"绿色引擎"。

多学科碰撞催生创新火花

传统合成氨工艺1913年问世以来,始终难以摆脱高温高压的桎梏。褚克团队创造性地引入航天领域等离子体技术,结合材料科学的电催化剂设计,实现了常温常压下氨分子的高效合成。这种跨学科融合的创新思路,犹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让原本"不可能"的反应变得触手可及。

团队首创的"模块化"科研体系令人耳目一新。他们将合成路径分解为氮气活化、质子传递等独立模块,由不同学科小组分头攻关,最终像拼积木般完成技术集成。这种创新模式既保留了专业深度,又实现了协同效应,为重大科研攻关提供了全新范式。

绿色工艺背后的科技密码

等离子体技术的神奇之处在于能将稳定的氮气分子"唤醒"。通过高频放电产生的高能电子,如同无数把微观剪刀,精准剪断氮分子牢固的三键。而团队自主研发的仿生电催化剂,则模仿自然界固氮酶的活性中心结构,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99.7%的反应选择性。

更令人振奋的是,整套系统可直接利用风电、光伏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供电。实验室数据显示,当采用宁夏某风电场的绿电时,每吨氨生产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28%,这为可再生能源消纳提供了绝佳载体。

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方案

这项突破恰逢其时。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全球氨产业年排放约4.5亿吨CO₂,相当于航空业总排放量。褚克团队的成果已引起巴斯夫、中石化等跨国企业的强烈关注,首套万吨级示范装置预计2025年投产。

正如量子通信领域的潘建伟院士评价:"这种从原理层面的原始创新,代表了中国科研正在从跟跑转向领跑。"在实现碳中和的征程上,中国科学家不仅提供了技术方案,更展现了突破思维定式的智慧和勇气。

从四大发明到量子通信,从杂交水稻到绿氨合成,中国科学家始终以解决人类共同挑战为己任。这项突破再次证明:当创新之火在多学科交叉处点燃,再顽固的世纪难题也将迎刃而解。而更令人期待的是,这项技术或将开启可再生能源转化储存的新纪元,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成哥看世界,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whw.com/news/13854.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