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送孩子不是年龄问题,而是安全与能力的平衡。数据显示,老年人接送事故70%与反应迟缓有关,但年轻家长因分心引发的事故同样频发。真正的解决方案在于提升安全技能,而非简单限制。
近日,一则关于广州南沙某小学建议家长“勿让老人接送孩子”的网帖引发热议。网传截图显示,学校在通知中提及“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反应迟缓等客观原因,可能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建议家长“尽量安排年轻家属接送”。

这一表述迅速点燃舆论场,部分网友质疑该建议存在年龄歧视,认为“一刀切”的表述忽视了老年群体的实际能力;也有家长表示理解校方初衷,坦言“老人接送确实存在摔倒、突发疾病等风险”。面对争议,南沙区教育局回应称该建议仅为“安全提示”,非强制性要求,并表示将核查通知的具体来源和背景。

从搜索结果看,类似讨论并非首次出现。2024年北京某幼儿园曾因“不鼓励隔代接送”引发争议,最终调整为“建议家庭成员协商分工”;同年南京也有社区开展“老年人接送安全培训”,试图通过提升技能而非限制权利来化解矛盾。

此次南沙事件中,校方若仅以年龄作为风险判断标准,确实容易引发“污名化老年人”的质疑。但深入分析可发现,其核心矛盾在于:现代家庭结构中,双职工父母依赖老人接送的现象普遍(据统计,我国城镇小学阶段隔代接送比例超60%),而城市交通环境复杂化(如电动车增多、道路施工频繁)与老年人健康风险(如骨质疏松、慢性病)的客观存在,构成了现实的“安全焦虑”。
多地交警部门统计显示,涉及老年人接送孩子的交通事故中,约70%与反应迟缓、判断失误有关。例如,2023年深圳一起案例中,一名68岁老人因未注意到转弯车辆,导致祖孙二人被剐蹭;2024年杭州某校门口,老人突发眩晕摔倒致儿童擦伤。
65岁以上人群的跌倒风险是年轻人的3倍,而接送孩子需应对早晚高峰人流、车流,对体力与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值得注意的是,风险并非仅存在于老年群体——年轻家长因低头看手机、匆忙赶时间引发的事故同样频发。因此,单纯将年龄与风险挂钩的表述显然不够严谨。
在老龄化与少子化并行的当下,完全排斥老人参与育儿既不现实,也有违家庭情感需求。日本的经验显示,通过“祖父母学堂”培训交通安全、急救技能,能显著降低意外发生率;新加坡则对主动参加安全课程的老人发放交通补贴。这些做法传递出关键理念:安全不是剥夺权利的借口,而是需要通过支持性政策来实现的目标。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葫芦娱乐工作室,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