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人社厅网站通报三起虚构身份骗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案。其中有案例提到,一名“80后”女性虚构身份骗取养老保险。
河南近期曝出几例仿冒养老金案子,事件的发生,很多人爆炸了。出乎意料的是,有的人年轻时伪造身份提早“离去”,过上正常生活,同时快速地领到养老金。这种事情确实发生了,并且欺骗早已发生了好多年了。
例如卫辉市的李某某,自己出生于1981年8月,照理说都还没达到退休年龄。但他在2010年拿到一张假身份证,将自己“变为”1967年出世。就这样,她成功办了养老保险参保和补交。到2017年,她索性申请退休,从2017年4月开始,每个月都能领到养老金。直到今年1月,整整领了近8年,共骗光9.57万元。尽管钱已经讨回,可她已于1月份被公安立案调研,如今案子仍在调查中。
另一个是原阳县的李某,技术几乎一样。她出生于1978年,1964年出世,2011年参与保险,2014年退休。在之后的10年来,她经常拿一分钱,一共25.53万元。到2025年5月,法院早已被判她欺诈罪,三年囚禁,四年判缓,并付了3万元的罚款。
商丘宁陵县也有宋某,他的故事较早。2006年,它用虚报身份证将自己的年龄提升了10岁,参保后于2014年离休。将来,养老金将继续十多年,额度贴近12.96万元。钱又被收回了,但今年6月,检察系统早已起诉他,案子早已审理。
这种情况背后,其实有一个共同点:钻了制度的空档。仿冒户口本、身份证,交养老保险,装作离休,最终取走一本不属于自己的钱。但法律也写得很清楚,《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八条规定,一切借助诈骗领到养老金的人都必须退回,并处以两至五倍的罚款。若金额较大,则是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里的诈骗罪,轻则三年以下,严重者十年以上,乃至无期。
根据通知,涉案资产已被取回,但对当事人而言,成本并不像几万块这么简单。伪造身份,欺骗养老金,实质上是欺骗,早已接触了法律的底线。每月数千元的养老金,表面看似容易得到,但可能是牢房灾祸。
坦白说,看完这些事例,我心有点复杂。有人动了歪脑筋,感觉养老金是“白拿的”,结果一步一步走不对,毁了后半生。是吧?社保的钱是许多人实际支付的血汗钱。这个方法欺骗不但是违法的,更是对制度的损害。
你说呢?假如你周边的人这么做,你会怎么想?
本站通过AI自动登载部分优质内容,本文来自于头条号作者:诗意圆月8xWGd,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