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长沙市望城区居民何先生(化名)在公厕扫描“同城约会”二维码后,下载虚假APP被套路诱导转账,累计被骗“11万余元”。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网络诈骗案例,值得深入分析和警惕。对于网友“这样啊活该”的评论,我们更需要冷静看待,避免简单的受害者有罪论。
一、事件核心分析:诈骗套路拆解
何先生的遭遇并非简单的“色迷心窍”,而是一整套精心设计的、针对人性弱点的“复合型”诈骗流程:
1. 精准引流: 诈骗分子将带有诱惑性(如同城约会、色情内容)的二维码贴在公厕等私密但人流量大的场所,精准筛选出有特定需求、可能放松警惕的潜在受害者。
2. 虚假平台: 引导下载的APP是诈骗集团完全控制的虚假应用。它可能看起来非常逼真,有客服、任务系统、甚至虚假的用户互动,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后续的诈骗。
3. “刷单”或“做任务”套路: 这是当前最主流的诈骗手法之一。骗子不会直接索要“服务费”,而是以“完成刷单任务才能免费约会”“激活账号”“缴纳保证金”等为由,诱导受害人进行小额投资或转账。
4. 先予后取: 前期可能会让受害人完成一些小任务,并迅速返还小额佣金,建立信任,让受害人觉得“真的能赚钱”。
5. 层层加码,榨干钱财: 一旦受害人投入大额资金,骗子会立刻以“操作错误”“需要联单”“账户冻结”等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持续转账,直到受害人醒悟或无力支付为止。

二、为何不能简单地说“活该”?
网友的评论虽然反映了部分人对这种“桃色陷阱”的不屑,但这种观点是片面且有害的:
1. 忽略了诈骗的专业性: 现代电信网络诈骗是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犯罪产业。诈骗脚本经过心理学研究,话术不断更新,利用了人性的贪婪、恐惧、好奇和欲望。即使是高知分子,在特定情境下也可能中招。
2. 受害者并非只因“好色”: 诈骗过程中,很多时候受害人是被“做任务赚钱”这个更具诱惑性的饵所钩住。从“色欲”过渡到“贪欲”,是骗局设计的核心环节。
3. 污名化受害者阻碍求助: “活该”这种言论会让受害者感到羞耻,从而不敢报警、不敢告诉家人,导致心理压力更大,也助长了诈骗分子的嚣张气焰。
4.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 诈骗手段千变万化,今天可能是“同城约会”,明天可能就是“京东白条注销”“冒充公检法”。对某一类受害者冷嘲热讽,并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成为另一类骗局的受害者。

三、从此事件中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
1. 管住好奇心,守住第一道门: 对任何来历不明的二维码、链接都要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在非正规渠道看到的“福利”“约会”“兼职”等信息,99.9%是诈骗。
2. 绝不下载未知来源的APP: 官方应用商店是相对安全的屏障。任何要求你通过浏览器链接或扫码下载的APP,都应视为高危行为。
3. 牢记核心原则:所有提前要钱的都是诈骗! 无论是色情服务、网络交友、兼职刷单还是投资理财,但凡在见面、获得服务或收益之前,要求你转账、充值、投资的,统统是诈骗。
4. 警惕“复合型”骗局: 骗局常常融合多种元素,如“色情+刷单”“交友+投资”。要认清其本质——最终目的都是你的钱包。
5. 立即止损,及时报警: 一旦意识到可能被骗,不要再抱有任何侥幸心理试图“翻本”,应立即停止转账,保留证据(聊天记录、转账记录、APP信息等),并第一时间拨打110或全国反诈专线96110报警。
总结来说, 何先生的遭遇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它警示我们,在网络时代,隐私和财产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应该从中学习反诈知识,提高防范意识,而不是对受害者进行简单的道德审判。打击犯罪,保护公民财产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而同情和理解是这种努力的第一步。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