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深圳市福田区金地海景花园D区一套曾涉2009年故意杀人案的房产进行拍卖,吸引30人报名参拍。该房产建筑面积130.85㎡,成交单价约5.34万元/㎡,低于同小区市场价近2万元/㎡。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反映社会现实的事件。网友“为了省钱命都不顾了吗”的评论,代表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对“凶宅”的忌讳和恐惧心理。然而,从30人争抢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实选择远比这句评论要复杂和理性。
一、为什么“凶宅”会有人抢?—— 理性计算与风险偏好
1. 极致的价格优势:核心驱动力
· 低于市场价近2万元/㎡,总价便宜了约260万元。在深圳这样的超一线城市,这笔钱的诱惑力是巨大的。对于许多预算有限但又渴望安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 经济理性的计算:购买者可能进行了一番权衡:用260万元的成本,去抵消一个心理上的、非实体的恐惧,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他们认为,所谓的“晦气”是虚幻的,而真金白银的节省和资产的获得是实实在在的。
2. “凶宅”概念的再定义:时间与概率
· 事件发生在2009年,距今已超过14年。时间可以冲淡很多记忆和心理阴影。对于不信邪的购房者来说,这只是一段陈年往事。
· 从概率上讲,任何房子在漫长的历史中都可能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如自然死亡、病故)。这套房子只是被“标记”了出来。购房者可能会想,那些未被标记的房子里,难道就都是“干净”的吗?
· 相比之下,一些人可能更忌讳近期发生或死法特别惨烈的凶案。而14年前的案子,其心理冲击力已大为减弱。

3. 明确的“瑕疵”与潜在的价值
· 这套房子的“凶宅”属性是公开、明确的。这意味着:
· 信息透明:买家在知情的情况下做出决策,避免了未来发现真相后的纠纷和心理不适。
· 未来升值空间:正因为它有“瑕疵”,所以价格被压低。一旦持有足够长的时间,随着事件被进一步遗忘,其“凶宅”标签会逐渐淡化,价格有向市场价回归的潜力,届时出手可能获得可观收益。
4. 购买者画像分析
· 坚定的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他们根本不相信鬼神之说,只在乎房产的物理属性和法律属性。
· 投资客:看中了其中的套利空间,可能计划重新装修后出租或持有一段时间再转卖。
· 预算极度紧张的刚需族:这是他们能在核心地段安家的唯一机会。对于他们而言,现实的居住需求远大于缥缈的恐惧。
· 特殊行业从业者:例如法医、医生、殡葬从业者等,他们对生死有更超脱的看法,心理承受能力更强。

二、回应网友:“为了省钱命都不顾了吗?”
这句评论虽然情绪化,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回应:
1. 混淆了“心理不适”与“物理危险”:凶宅并不会因为发生过凶杀案就变成一栋结构不安全、会自然倒塌的“危房”。它的物理风险与同小区其他房子无异。所谓的“危险”主要存在于人的心理层面,而非物理层面。
2. 忽略了经济压力对人的决策影响:对于很多在深圳打拼的人来说,高房价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现实的“生命压力”(如高强度工作、通勤疲惫、无法安家的焦虑)。选择凶宅,某种程度上是在用一种“虚拟恐惧”来交换“现实喘息”的空间。
3. 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评判:能够轻松说出这句话的人,很可能没有经历过在深圳看房、被房价碾压的绝望。当现实选择极其有限时,人的权衡标准会发生改变。

三、法律与市场的成熟
这次拍卖也反映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和法拍领域的成熟:
· 信息透明:法院在拍卖公告中明确告知了该房产的“重大瑕疵”,保障了竞拍者的知情权,避免了后续的法律纠纷。这是合法合规的操作。
· 市场定价机制:“凶宅折价”是市场自发形成的价格调节机制,这本身就是一种理性行为。有需求就有市场,30人报名证明了这个“折价”水平是合理的,甚至可能还偏低。
总结来说, 这30位竞拍者并非“要钱不要命”的莽夫,而更像是一群精明的风险承担者。他们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进行了一场关于心理承受力、经济实力与未来预期的复杂计算。
这个事件生动地说明:在足够大的利益(或价格优势)面前,任何“禁忌”都可能被打破。 网友的评论代表了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而竞拍者的行动则代表了在现实压力下的另一种生存智慧。这无关对错,只是不同处境下的不同选择罢了。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