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陇南燕子河,淘金者在刺骨河水中疯狂筛洗,一盆河沙淘出5克金子的传言点燃贪欲;400公里外,7亿吨冶镁白雲岩矿正静静等待开发——这是甘肃地上与地下两场截然不同的财富追逐,也是个人暴富梦与区域发展梦的激烈碰撞。
深夜的陇南康县燕子河,河水冰冷刺骨,数十盏头灯在黑暗中摇曳,淘金者弯腰在河水中疯狂筛洗,脸盆与筛子碰撞声不绝于耳——这是一场对财富的原始追逐。 而与此同时,平凉市崆峒区转马台一带,一场规模巨大的“财富”刚刚被官方确认,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凌晨4点,气温仅4℃,甘肃陇南康县的燕子河河道上,一群头戴照明灯的人正站在刺骨的河水中,用最原始的工具淘洗砂金。
网传有人一盆河沙淘出5克多金子的消息,像野火般点燃了人们的贪欲。
就在同一省份,400公里外的平凉市崆峒区,一场规模宏大得多的“财富”刚刚被官方确认——7亿吨冶镁白雲岩矿,静静地埋藏在转马台一带的地下。

01 财富两极:地上淘金热与地下大宝藏
甘肃的矿产资源故事,正在两个截然不同的舞台上同时上演。
在陇南康县,疯狂的淘金行为与执法者之间不断上演“猫鼠游戏”。群众趁夜间施工停工后见缝插针,甚至在凌晨1点的寒夜里,仍有数十人站在刺骨的河水中碰运气。
当地政府从6月起就多次发文禁止淘金,但依然难以彻底遏制这种冒险行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崆峒区探获的7亿吨冶镁白雲岩矿,以其巨大的规模和合法的身份,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处矿床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蓟县系王全口组浅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不仅规模巨大,还具有埋藏较浅、倾角平缓、厚度稳定等特点,便于露天开采。

02 白色黄金:7亿吨背后的战略价值
冶镁白雲岩,这个对普通人略显陌生的词汇,在工业领域却有着“白色黄金”的美誉。
这种优质矿产是冶炼金属镁的重要原料,还可用于耐火材料、冶金熔剂、玻璃和陶瓷等工业领域,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根据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发布的信息,露采境界内累计查明冶镁用白雲岩矿石量超7亿吨,另有可综合利用的建筑用白雲岩3亿余吨。
这一发现,标志着该区域在矿产勘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金属镁作为最轻的结构金属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产品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座矿床的发现,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03 资源诅咒:矿产开发的生态欠账
然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在甘肃并非总是带着玫瑰色。
“天坑”、“渣山”积弊已久,甘肃矿产资源开发如何补上生态欠账,成了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甘肃省矿产资源开发长期存在“合法采矿、违法用地”问题。部分地方自然资源部门未严格落实政策规定,“十四五”期间不少矿山仍然存在无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或仅有林草部门临时占用地审核同意书。
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管理缺位导致矿山生态恢复治理难。由于部分地方存在重审批轻监管情况,有的企业未严格按照开发利用方案分区块边开采边治理。
一边是露天开采形成的“天坑”,一边又是长年累月堆积起来的“渣山”,与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方案要求存在差距。

04 新旧博弈:两种采矿的冲突与融合
民间淘金者的侥幸心理与执法难度形成的拉锯,与大型矿产的规范开发,勾勒出矿产资源领域新旧两种模式的冲突。
一方面,民间淘金行为背后隐藏着生态代价——搅动河床破坏水体、汞提纯污染水质,甚至影响河道行洪安全。
正如一名律师尖锐指出的:“你淘的是金子,赔进去的可能是自由和未来。”
另一方面,大型矿床的开发虽然合法规范,但同样面临生态保护的严峻挑战。如何避免“天坑”、“渣山”的覆辙,成为新矿床开发必须面对的课题。
真正需要关注的,是矿产资源能否从“个人发财梦”的叙事,转向“区域发展梦”的构建。

05 未来图景:资源开发与生态共赢之路
面对历史遗留的“生态欠账”,甘肃正在寻求破解之道。
强化行业监管,规范矿产资源开采和修复治理成为关键。自然资源部门和生态环境等部门需强化“四不两直”检查、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监测等。
引导和督促矿业企业履行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三合一”方案和环评报告要求,加快建成一批绿色矿山,淘汰违法违规小矿山。
可持续发展理念正融入矿产资源开发的全过程。提前规划,预留土地使用空间,加强部门政策协同、机制协调、管理协作,将矿业权审批、用地审批、环境影响评价等统筹起来。
对于7亿吨冶镁白雲岩矿而言,它的价值不仅在于眼前的7亿吨矿石,更在于能否成为打破“资源诅咒”的示范。

地质学家手中的矿石样本,在阳光下闪烁着灰白色的光芒。这7亿吨冶镁白雲岩,足以改变中国镁资源的供应格局。
而数百公里外燕子河里那些淘金者的身影,在法规与生态保护的探照灯下正渐渐稀疏。真正的生活永远比故事更真实,也更为出人意料。
甘肃地下的这份白色财富,不是终点,而是一把开启未来的钥匙——既要解锁产业升级的密码,也要打开可持续发展的大门。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