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电诈集团正将魔爪伸向非洲,诱骗青年至诈骗园区遭受酷刑,家属被迫支付加密货币赎金。摩洛哥法院近日作出首例判决,揭露这一全球扩张的犯罪网络背后是暴利驱动与跨境犯罪的复杂困境,唯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彻底铲除。
缅甸电诈集团近期将目标转向非洲,多名摩洛哥青年被诱骗至缅甸诈骗园区,遭受酷刑后通过加密货币赎身。当地时间11月4日,摩洛哥法院首次对相关人口贩卖案作出判决。

这起关于摩洛哥青年的案件,确实是缅甸电诈犯罪网络向非洲扩张的一个危险信号。这些犯罪集团正利用非洲青年寻求更好生活的愿望,将他们诱骗进异国他乡的人间地狱。
一、电诈魔爪伸向非洲
根据近期报道,缅甸的电诈集团确实开始将目标转向非洲等地,摩洛哥近期判决的案件就是一个例证。下面概括了其主要原因和特点:
犯罪集团需求:诈骗集团需要大量精通英语、熟悉数字技术的劳动力。在传统亚洲来源地招募变难后,拥有众多英语使用者的非洲国家成了新目标。
社会经济背景:非洲许多国家青年失业率高,出国谋生意愿强烈。例如肯尼亚,35岁以下人口占比高达80%,失业率长期徘徊在40%左右。
招募手段:犯罪团伙通过社交媒体、招聘网站,以"泰国高薪客服工作"等虚假承诺进行诱骗,甚至会提供看似合法的文件伪造劳工部许可。
新的支付方式:部分案例中,犯罪集团要求受害者家属支付加密货币作为赎金,利用了其匿名、难以追踪的特点。

二、摩洛哥案例与全球趋势
网友关注的摩洛哥青年案例,具体情况和相关判决如下:
· 案情细节:几名摩洛哥青年被"到泰国进行高薪工作"的广告吸引。抵达马来西亚后,却被转卖至缅甸诈骗园区,被迫从事网络诈骗。他们遭受了酷刑折磨,最终是家属支付了加密货币赎金后才获释回国。
· 首次判决:2025年11月4日,摩洛哥一家法院以人口贩卖罪判处一名涉案男子5年监禁。该嫌疑人在社交媒体群组中发布虚假招聘广告,但他辩称自己只是职业介绍人,并不知情。此案是摩洛哥首次对诱骗民众至亚洲诈骗园区工作的案件作出判决,显示了该国打击此类犯罪力度的提升。
这一案例并非孤立事件,它背后是电诈犯罪全球扩张的趋势。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主导数十亿美元网络诈骗产业的东南亚犯罪组织,正将其触角向非洲、南美洲等地区迅速扩张。

️三、屡打不绝的深层困境
网友问到电诈为何"屡打不止",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
1. 巨大的利益驱动与低成本:电信网络诈骗作案成本极低,但非法利润却高达每年数百亿美元。面对如此暴利,犯罪分子自然会铤而走险并不断变换手法。
2. 犯罪的高度组织化与跨境特性:这些犯罪集团组织严密,利用不同国家间的法律和执法差异作为保护伞。随着境内打击力度加大,诈骗窝点大量向境外转移,给打击和追赃带来了巨大困难。
3. 顽固的黑灰产业链:诈骗犯罪离不开庞大的黑灰产业支持,包括非法买卖电话卡、银行卡、公民个人信息以及提供洗钱通道等。尽管我国已开展"断卡"行动严厉打击,但黑产市场仍然存在。
4. 犯罪形态的"癌细胞式"扩散:正如联合国报告所警示,这种犯罪像"癌细胞"一样,当局在局部地区的打击虽然有效,但根本原因未被铲除,犯罪网络总能迅速转移到新的地区。例如,在缅甸一个主要电诈园区KK园区被突袭后,被打散的人员很快被其他电诈机构"二次招聘",甚至引发黑帮争夺熟练工的现象。

四、 多方合力,全球共治
面对如此复杂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单打独斗都难以根除这一毒瘤。从根本上铲除电诈犯罪,需要多方合力、全球共治:
· 加强国际执法合作:各国需要共享情报、联合行动,才能有效打击盘踞在境外的犯罪窝点。近期中缅合作,对缅甸白家犯罪集团进行审判并判处严厉刑罚,就是跨国司法合作的一个积极信号。
· 源头治理与行业监管:必须严格落实电话卡、银行卡的实名制,并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的监管,压实企业社会责任,从源头挤压犯罪空间。
· 提升公众防范意识:这是最有效、最现实的一道防线。公众需要提高甄别能力,对境外高薪招聘广告保持高度警惕,不轻信、不转账。相关反诈知识的普及至关重要。
国际社会也已意识到,唯有通过比犯罪网络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才有望应对这一挑战。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