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0月中旬强冷空气逐步南下,我国多地迎来新一轮降温与降雨天气。此时正值秋粮集中收获的重要时期,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的七成以上,一旦遭遇不利天气,将直接影响粮食安全与农民收益。专家提醒,当前秋粮生产要重点防范四类气象灾害:秋涝、阴雨寡照、强风低温和秋旱。
一、南方警惕“秋涝”与“连阴雨”
对南方地区而言,秋季依然是降雨较为活跃的阶段。由于副热带高压和冷空气交替影响,部分地区可能出现连阴雨或阶段性强降水,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江南及西南部分地区,容易发生“秋涝”灾害。
连续阴雨不仅会导致田间积水、土壤透气性变差,还容易造成稻谷、玉米等作物籽粒发芽、霉变,影响收割进度和粮食品质。长时间的阴天寡照也会降低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导致籽粒灌浆不充分,产量下降。
气象专家建议,南方地区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抓住短暂晴好天气加快收割进度;低洼地块要及时疏通沟渠、排涝降湿;对未成熟作物可采取铺膜遮雨、机械烘干等措施,防止发芽霉变。
二、北方防范强风与短时低温
相比南方多雨,北方地区秋季主要面临大风、降温等冷空气过程带来的风险。进入10月后,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易出现短时强风天气,尤其是华北、东北及黄淮一带。大风可能造成玉米、谷子、豆类等作物倒伏,影响机械收割;部分设施农业区的棚膜、管架也易受损。
此外,秋季部分地区昼夜温差明显,一旦冷空气南下过快,容易出现短时低温或早霜天气。对尚未完全成熟的玉米、大豆、马铃薯等秋粮作物,以及果蔬种植区,短时低温都可能造成灌浆不良、果实冻伤。
专家建议,北方应加强田间巡查,及时加固设施大棚,防止大风损毁;对可能出现早霜的地区,可采取熏烟、喷灌等临时防霜措施,确保作物顺利成熟。
三、部分地区警惕“秋旱”与“连旱”
尽管部分地区降雨偏多,但西北、华北中部及东北西部等地仍存在“秋旱”风险。秋季气温偏高、降雨偏少时,土壤水分蒸发加快,影响秋粮后期灌浆和晚熟作物收割,甚至波及冬小麦播种。
农业气象部门提醒,应合理安排灌溉和蓄水工作,确保冬小麦播期土壤墒情适宜;可利用夜间低温时段喷灌补水,减少蒸发损失;同时避免高温时段施肥,以防烧苗减产。
四、综合防御:科学安排收获与储粮
面对冷空气与降雨的交织影响,农业部门建议各地科学制定秋收计划。
— 提前收获:对已成熟或接近成熟的秋粮,应抢抓晴天及时收割,防止阴雨造成发芽霉变。
— 烘干储粮:加强烘干设备调度,确保收获粮食能及时烘干入库,防止霉变损耗。
— 灾后补救:若因降雨造成部分倒伏,可采用机械或人工扶正方式,减少产量损失。
— 信息监测:农户应多关注气象预报与农业部门发布的防灾指导,合理安排生产。
秋收是全年粮食生产的收官之战,也是考验气象服务与农业应急能力的重要时刻。从北方的寒潮大风到南方的连阴秋雨,不同地区面临的气象威胁虽各异,但都关系到丰收成果的保卫战。只有科学防范、精准调度、及时应对,才能确保“颗粒归仓”,为全年粮食安全画上圆满句号。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bilibili,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