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为何湖北亲人冒雨千里祭拜23岁烈士温秉仁?

2025年10月15日,湖北赤壁羊楼洞烈士陵园,秋雨淅沥。63岁的温金才跪在墓前,打开一壶从山西带来的陈醋,缓缓倾倒在碑前的泥土上。雨水混着泪水,也混着这坛封存了七十年的乡愁,渗入大地。他的......

2025年10月15日,湖北赤壁羊楼洞烈士陵园,秋雨淅沥。63岁的温金才跪在墓前,打开一壶从山西带来的陈醋,缓缓倾倒在碑前的泥土上。雨水混着泪水,也混着这坛封存了七十年的乡愁,渗入大地。他的伯父温秉仁,1952年奔赴朝鲜战场,1954年长眠于此,年仅23岁。这一面墓碑,隔开了两代人整整七十载的思念。

为何湖北亲人冒雨千里祭拜23岁烈士温秉仁?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祭扫。它没有宏大的仪式,没有媒体的喧嚣,只有一家人在雨中默默跪拜,撒下一捧黄土,倒上一壶老醋。可正是这份朴素,让无数人动容。我们突然意识到:原来英雄从未远去,只是被时间悄悄藏了起来,等一个亲人,等一场雨,等一次重逢。

温秉仁的故事,是142个安葬在羊楼洞烈士陵园的志愿军战士的缩影。他们中的许多人,入朝时还是青年,牺牲时未及而立,连一张完整的照片都未能留下。他们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却未必刻在亲人的家谱里。直到像余发海这样的普通人,用二十年时间一碑一碑地核对、一户一户地寻找,才让这些沉默的名字重新与血脉相连。

我们常以为,纪念英雄是国家的事、是节日的事、是纪念馆里的事。但羊楼洞的这场雨告诉我们:真正的纪念,始于一次跋涉,始于一壶陈醋,始于一个家族终于可以完整讲述的往事。英雄不是抽象的符号,他们是有人等、有人念、有人哭的具体的人。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和平并不意味着遗忘的正当性。相反,越是远离硝烟,我们越需要追问:那些用生命换来的安稳,该如何被珍视?那些被历史风沙掩埋的名字,该如何被重新点亮?

答案不在口号里,而在行动中。近年来,从《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出台,到每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的国家公祭;从全国2000多个县级单位同步举行祭奠,到连续十二年迎回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制度化的纪念,正在构筑一个民族对英雄的集体记忆。而更令人动容的是民间的回应:宁夏固原的中学生每年徒步百里祭英烈,贵州的检察官为保护烈士墓提起公益诉讼,无数网友自发参与“为烈士寻亲”行动。这些不是命令,而是发自内心的回应。

为何湖北亲人冒雨千里祭拜23岁烈士温秉仁?

教育也在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学校把思政课搬进烈士陵园,让学生在擦拭墓碑时读懂“牺牲”二字的分量;孩子们诵读战地家书,听老兵讲那过去的故事,红色不再是课本上的颜色,而是有温度的生命体验。高校师生参与英烈事迹研究,用学术的方式打捞被遗忘的历史。这些努力,不是为了制造悲情,而是为了让年轻一代明白:我们今天所拥有的选择权、话语权、甚至平凡生活的权利,都曾有人用命换来。

更重要的是,我们开始学会关照英雄的身后。宁夏推行“五登门”“五必问”,定期走访烈属,问健康、问生活、问困难;多地设立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中心,用DNA技术为无名烈士找回姓名。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生者的承诺:你为国牺牲,国不负你,家不负你。

为何湖北亲人冒雨千里祭拜23岁烈士温秉仁?

温金才带来的那壶陈醋,或许在旁人看来只是习俗,但它承载的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归乡”——让漂泊的灵魂知道,故土未忘,亲人犹在。这种朴素的情感,恰恰是最深沉的爱国主义。它不靠煽动,不靠强制,而靠血脉与记忆的自然流淌。

我们不必人人都去寻亲,也不必天天泪洒墓前。但我们可以记住: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是对未来的校准。当我们在饭桌前抱怨生活不易时,不妨想想那个永远定格在23岁的年轻人;当我们对公共事务冷漠旁观时,不妨想想那些为家国挺身而出的身影。

英雄从未凋零,只要还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还有人愿意走很远的路去见他们一面。羊楼洞的雨会停,但记忆不该干涸。下一次清明,或许我们不必远行,只需在心里,为一位无名烈士默念一句:你曾来过,我们记得。这就够了。

疑似使用AI生成,请谨慎甄别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社会动态记录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whw.com/news/16090.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