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一群博士生涌入外卖赛道 寻找生活的“切换键”

一群博士生涌入外卖赛道寻找生活的“切换键”!脱下实验服,戴上头盔,跨上电驴,打开众包软件点击“上线”——对于一群博士生来说,这一系列动作仿佛打开了一个通往平行世界的开关。在这个充满“内卷”和不确定性...

一群博士生涌入外卖赛道 寻找生活的“切换键”!脱下实验服,戴上头盔,跨上电驴,打开众包软件点击“上线”——对于一群博士生来说,这一系列动作仿佛打开了一个通往平行世界的开关。在这个充满“内卷”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他们用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为高压的学术生活寻找出口。

一群博士生涌入外卖赛道 寻找生活的“切换键”

在社交媒体上,“建议所有博士生都去送外卖”的话题吸引了大量讨论者。无论工科、理科还是文科,各个专业的博士甚至博士后们,在这个隐秘的角落分享他们的送餐体验、奇葩订单,以及如何用简单直接的体力劳动对抗学术世界里的不确定性与精神内耗。

一群博士生涌入外卖赛道 寻找生活的“切换键”

傍晚六点,来自上海的工科博士生小唐结束了一天的实验,跨上电瓶车汇入晚高峰的车流。她身前的手机导航显示的不是回住处的路线,而是一连串的取餐送餐点。从博士生到外卖员,身份的切换就在这一瞬间完成。

一群博士生涌入外卖赛道 寻找生活的“切换键”

小唐最初是被网上那些骑手录制的送餐视频吸引的。“感觉很有意思,注册又简单,就想试试看。”上传身份证明、学习交规、答题通过,小唐当天就完成了注册,跑完了人生第一单。

一群博士生涌入外卖赛道 寻找生活的“切换键”

对小唐来说,送外卖是一种“顺路”的治愈。早上接一单送往校内的早餐或奶茶,送完正好去做实验;下午五六点,天光尚好,下了实验的她再度出发,趁着晚高峰再送几单。有时,她会拉上男朋友一起,“他坐在后座帮我看路况,两个人边聊边送,这个过程很治愈。”

一群博士生涌入外卖赛道 寻找生活的“切换键”

小唐选择的“众包”模式,承接的往往是专职骑手筛选后留下的订单——它们可能距离远、需要爬楼,或因时间紧迫而显得“性价比”不高。然而,这种“消化剩余”的定位恰好满足了博士生们的核心需求:巨大的市场保证了充足的单量,而爬楼与奔波则意外地成为了他们久坐实验室后难得的运动补偿。

在广州,文科博士生陈果多把送外卖当成一项严格的运动计划。除开雨天和生理期,每天傍晚,她会骑着自己的山地自行车,在学校周边送一两个小时的外卖。“傍晚订单多,天气也不太热,这个时段就很适合跑单。”即便暑假回了家,陈果多仍坚持送外卖。她给自己设定了明确的骑行目标:在学校时每天送10公里,在老家送20公里。自行车码表上里程数一到,她即刻下线,停止接单。

想什么时候送就什么时候送、想送多久就送多久,随时上线、随时收工——对于科研节奏不固定的博士生而言,送外卖这份“工”有着天然的自由优势,让身份的切换变得毫无负担,为博士生高压的学术生活提供了一个可自由掌控的“切换键”。

“实验累死累活不一定有数据,但外卖你只要送,就有钱!”在社媒平台上,一位用户如此分享自己当骑手的快乐。然而,大多数“博士骑手”通过送外卖获得的收入并不高。陈果多表示,自己跑外卖近三个月下来,总收入只有几百元,算下来日均不过六七块钱。“这笔钱最后的归宿,都用来请我男朋友吃饭了。”

在成都攻读工科博士的林辉是唯一一个会主动研究平台规则、努力提升时薪的人。一开始,他只在中午和晚上两个高峰时段参与送单,时薪仅有二十多块钱;后来,林辉开始像优化实验参数一样,尝试更多的模式和时段。“比如美团有个畅跑模式,单量多、更顺路。但单价低需要堆量,必须跑上一天才能比众包模式划算,强度很高。”跑过一次,林辉发现自己反而需要花一两天的时间休息“回血”,严重影响科研节奏,得不偿失。“现在我偏向送有平台活动的日子,或者说送时薪比较高的时间段。节假日、下雨天单价更高,奖励更丰厚。送上一个小时,时薪能来到四五十,跑一个晚高峰就能有一百多块钱入账。”

这种心态与上海文科博士生乐乐的想法不谋而合。“我并不在意经济回报。收入增加只代表我这段时光既放松了自己,又赚了钱。”她表示,科研之余做兼职,核心诉求是让大脑彻底放空。“摇奶茶这种重复性的体力劳动我也能接受。越简单越好,不用动脑子就行。”

“其实送外卖是个很解压的事情。我动的不多,都是我的电瓶车在努力。”小唐笑着说。“但只要能够比平时整天做实验多走一点路、多爬一层楼,我都觉得赚到了。”

送外卖构建了一个目标明确、反馈即时的平行世界。陈果多精准地剖析了这种“游戏感”:“接单前就知道截止时间,快速送完一单,立刻看到钱进账。目标明确,规则清晰。”这与他们日常的科研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敲定选题、实验验证、四处投稿、苦等反馈……大多数时候,博士生的科研像在深海里沉浮。无法预见手上的工作是否会成功,又会在哪一环节失败。自由裁量权交由他人,而留给博士生的,是一次又一次通宵达旦的内耗。

如今,低成本、高自由度的骑手工作正平等地抚慰每一个在学术深海中泅渡的博士生。小唐最近发现,学校附近竟有一个火车道口。每当栏杆放下,她需要和行人一起等待长长的列车缓缓通过。这被迫的十分钟停顿,偶尔会让她担心超时,但又好像系统安排的一场“中场休息”,让她能停下来,看看这座城市的另一面。

如今,即便是不跑单的日子里,她也开始留意过去熟视无睹的细节,关心起附近的餐馆、超市、菜市场。“世界突然变大了。”

在这个“开放世界”里,与人的交流也成了随机触发的对话,让走出象牙塔的博士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温暖。乐乐在傍晚送外卖时,连续收到了三次陌生人的关心,心情突然变得很好。

尝试送外卖之后,路上遇到的同行成了林辉新的社交网络。遇到找不到的地方、解决不了的平台bug,只要林辉求助于路上的外卖“前辈”,基本都会得到耐心的经验与建议。

精密算法驱动的系统之下,这群走街串巷的外卖骑手用互帮互助的朴素善意编织出了一张城市的人情网络,让林辉深感温暖,也找回了久违的“活人感”。

没有复杂社交、没有漫长内耗,送外卖成为博士生们重建生活秩序、对抗学术失重感的一种实践,更激发他们以各自的方式积极探索人生的“第二轨道”。对陈果多而言,它是切换状态的开关——想到晚上要送外卖,白天的科研会更有动力;而一旦开始送餐,论文的细节和被拒稿的沮丧便被抛在脑后,新的见闻扩展了她的生活经验,甚至为她的人文研究注入了地气与活力。

乐乐表示,送外卖的价值在于秩序感。“读博的生活很多时候是失序的。连续几天觉得自己在原地打转,看不下文献、写不出东西是常态。但送外卖这件事,它要求你立刻、马上行动起来。出门、上线、接单、骑行……这一套流程本身,就是一种对生活的强效结构化。”

乐乐发现,送外卖减轻了她本来有些躯体化的焦虑症状。“一开始爬楼的时候,心率很高。慢慢的好像爬楼不那么辛苦了,心里很充实,情绪和状态都在变好。”平时送完外卖,乐乐还会收拾衣服去学校的游泳馆痛痛快快地游上一场。“即使学术进展不顺利,但完成送外卖任务,就能获得一种‘今天我至少做成了一件事’的踏实感。晚上睡觉前回想起来,会觉得这一天是高能的、有效的。”

小唐在假期尝试了摆摊。和送外卖一样,这是对另一种人生可能的主动勘探。“我想体验新的职业,探索自己新的可能性。”她说,“这能弥补我本科以来只知道读书升学的遗憾,让自己不要一直困在一个盒子里。”

“博士期间没得到想要的成果其实很正常,就算毕业了去送外卖也不丢人。”乐乐表示,如今的自己对人生的容错率有了更新的认识。“人生有很多的选择,有很多条路可以走,并没有哪一条是对的,哪一条是错的。只要自己健康开心,我觉得都是可以的。”

走出象牙塔,穿行市井间——在送外卖的路上,这群高知青年得以见众生,更清晰地见自己,亲手把稳了人生方向盘。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澎湃新闻,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whw.com/news/15489.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