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女子遭遇暴力催收警方已立行政案件 个人信息疑遭泄露

家住苏州的王女士近日反映,她在“平安融易”借款后,五个私人手机号频繁遭遇暴力催收和短信骚扰,有的内容甚至夹带虚构的法院案件信息。王女士怀疑个人信息遭到非法窃取,这五个手机号是办理宽带时赠送的号段,未曾...

家住苏州的王女士近日反映,她在“平安融易”借款后,五个私人手机号频繁遭遇暴力催收和短信骚扰,有的内容甚至夹带虚构的法院案件信息。王女士怀疑个人信息遭到非法窃取,这五个手机号是办理宽带时赠送的号段,未曾在“平安融易”提交过。

女子遭遇暴力催收警方已立行政案件 个人信息疑遭泄露

9月5日,苏州市公安局相城分局高铁新城派出所已就王女士报称的“被发送信息干扰正常生活”一案进行立案。

女子遭遇暴力催收警方已立行政案件 个人信息疑遭泄露

9月30日上午,“平安融易”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客户王女士在该平台总计借款7200元,已还款金额总计6859元(含本息),剩余本金2355元,目前客户已逾期1496天。对于王女士接收到的虚构法院信息催收的行为以及如何获取王女士多个手机号的行为暂不掌握,公司严禁这样的催收行为,目前已暂停与委托催收王女士的公司的合作关系,并积极沟通处理中。

女子遭遇暴力催收警方已立行政案件 个人信息疑遭泄露

据王女士回忆,她在2017年7月22日通过平安普惠APP(后更名为:平安融易)共借款7200元。她的丈夫韩先生表示,他曾帮妻子还了各种小额贷款,但记不清当时是否完全清偿了“平安融易”的本息。被催收后,“平安融易”客服人员告知,目前王女士已偿还6859.61元,自2018年9月份后未再继续还款,还需偿还9739.02元,不过客服人员又表示具体要还多少钱是可以协商的。

女子遭遇暴力催收警方已立行政案件 个人信息疑遭泄露

王女士介绍,自今年6月起,陆续收到陌生手机号发送的骚扰短信,对方声称她仍有“平安融易”的借款未还。起初她以为只是普通诈骗短信,并未在意。直到8月份,她名下五个手机号陆续收到带有“中国平安”抬头的催收短信,其中还夹带“平凉市法院”的立案字号和开庭信息。短信内容还包括:“【中国平安】王,法院申请的‘限高令’已通过,据《出行管理条例》将48小时后暂停您的铁路/动车/飞机等出行业务。”

女子遭遇暴力催收警方已立行政案件 个人信息疑遭泄露

此后,王女士多次收到来自私人号码的威胁短信,内容包括“就1000(块)没必要麻烦单位领导吧,还是说非要人尽皆知”“相信你不可能为了这么点被影响一辈子,现在可以帮您以最低成本结清”等。

女子遭遇暴力催收警方已立行政案件 个人信息疑遭泄露

王女士表示,2017年借贷时只有一个手机号。到了2018年10月,她又办了一张新的移动手机卡。2021年,因为家里办电信宽带,她又新办了一个电信的手机号,宽带免费再赠送三个号码供家人使用。上述新的号码均收到了骚扰信息。对此王女士和丈夫提出质疑,这些手机号是如何被泄露出去的?

王女士提供的与“平安融易”赵姓客服经理的聊天记录显示,赵经理称,“平安融易”目前委托的是深圳市思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展催收。“平安融易”一位张姓经理回复王女士称,“公司未泄露您个人信息,我公司未虚构法院字号,我公司未通过任何形式获取您名下五个号码。”

澎湃新闻获得的通话录音显示,针对短信上的法院传唤信息,王女士拨打了0933-12368诉讼服务电话进行咨询,工作人员表示其收到的法院字号不符合平凉市法院规格,检索其姓名也未发现相关案件。

由于频繁收到骚扰短信,王女士向属地派出所报警。目前王女士尚未获悉相关进展。

福建信实律师事务所律师罗彩霞表示,该短信系伪造案号,但目前来看,还达不到伪造法律文书的后果。如伪造公文,那就可能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若通过虚构案号等手段威胁、恐吓债务人,扰乱社会秩序,则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最高可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如催收公司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传播债务人的个人信息可能涉及侵犯个人隐私权,催收公司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作为委托催收的公司对违法催收知情且未反对的,也将承担连带责任。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澎湃新闻,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whw.com/news/15439.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