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仍有31亿人无法使用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成本占中低收入国家月收入的16%,最贫困人群甚至高达48%。降低设备价格至20美元可显著缩小鸿沟,但网络资费、数字技能和电力供应等障碍仍需多方协同解决。
近日,根据专业机构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仍有31亿人没有使用移动互联网,占全世界人口的38%,主要原因是智能手机成本较高。据估算,若手机价格降至20美元,可负担性差距将从23%降至14%。

根据专业机构的最新报告,全球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无法使用移动互联网,这背后是经济、地域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一、核心数据快速了解整体情况
全球未使用移动互联网人数 31亿人 (占全球人口38%) 。
全球移动网络覆盖率 96%。
未联网人口主要分布区域:中低收入国家 (占93%),集中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等地。
区域典型代表(案例)几内亚:手机渗透率95.1%,但互联网使用率仅约26.5%。
核心障碍:智能手机成本占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月收入的16%,对最贫困20%人口则高达48%。

二、主要分布区域与特点
未联网人口不仅集中在特定地区,在这些地区内部也存在明显的城乡和性别差异。
地域高度集中:超过九成的未联网人口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是数字鸿沟最严重的地区,该地区仅有约27%的人口使用移动互联网,使用差距高达60% 。
城乡与性别差异: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内部,农村地区的成年人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可能性比城市地区低25% 。同时,由于社会文化和经济地位的差异,女性的上网率也显著低于男性,在低收入国家,这一差距可达20%,加剧了资源获取的不平等 。

三、 价格之外的多重障碍
除了智能手机的购置成本,还有一系列连锁因素阻碍着人们接入网络。
网络资费负担重:即使买得起手机,持续的流量费用也是巨大负担。例如在几内亚,1GB流量的费用可能占到人均月收入的十分之一以上 。
数字技能不足:对于部分群体,特别是年长者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和对网络安全的担忧,也影响了他们使用互联网的意愿和能力 。
网络质量与电力供应:在一些偏远地区,网络信号可能仅覆盖2G或3G,无法支持丰富的互联网应用 。此外,不稳定的电力供应也制约了手机的日常使用 。
四、破局的关键努力
全球各方正在尝试从不同角度切入,努力缩小这一鸿沟。
降低设备门槛:行业联盟GSMA已成立“手机可负担性联盟”,目标是推动推出30美元的平价智能手机。据估算,这能让约16亿人用上手机 。研究指出,若手机价格能降至20美元,可负担性差距将从23%显著缩小至14% 。
创新服务模式:在非洲等地,出现了类似M-Kopa的手机租赁服务平台,用户通过小额分期付款即可获得手机,降低了初次投入的压力 。
政策与培训协同:一些国家的政府通过提供流量补贴(如印度极低价的流量套餐)来降低使用成本 。同时,配套的数字素养培训也至关重要,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 。
这些数字体现了全球数字鸿沟的现状。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热点追踪巴巴,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