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66岁企业家倾尽1亿再造故乡:从废墟到桃花源的蜕变之路

66岁的周世昌耗资1亿让空心村重生,从修复明代排水系统到打造智慧农场,村民收入翻3.8倍。'看见祠堂匾额上新描的金字没?那就是最好的利息。'这位企业家用三年时间,将乡愁转化为让乡亲实打实赚钱的乡村振兴实验。...

66岁的周世昌耗资1亿让空心村重生,从修复明代排水系统到打造智慧农场,村民收入翻3.8倍。'看见祠堂匾额上新描的金字没?那就是最好的利息。'这位企业家用三年时间,将乡愁转化为让乡亲实打实赚钱的乡村振兴实验。

66岁企业家倾尽1亿再造故乡:从废墟到桃花源的蜕变之路

当最后一片琉璃瓦盖上祠堂屋檐,66岁的周世昌站在村口的银杏树下泪流满面。这位建材集团创始人用三年时间、耗资1亿元,让赣南山区的周家坳村完成惊人蜕变:倒塌的百年客家围屋重获新生,泥泞村道变成青石板街,连废弃的稻田也复活成有机农场。村民微信群里疯传的对比图震撼全网——昔日凋敝的"空心村",如今已成白墙黛瓦的"网红打卡地"。

亿元改造背后的乡愁经济学

"最初预算只有3000万,没想到越挖越多。"周世昌翻开泛黄的相册,指着1980年离家时拍的土坯房照片。设计师团队进驻后,在清理地基时发现明代排水系统,继而发掘出清代书院遗址。这场意外让项目升级为"古村落活态保护工程",光是修复22栋传统建筑就耗资4600万。

更烧钱的是基础设施重建。为铺设5公里长的仿古排污管网,工程队不得不炸开三处岩层;引进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后,连洗衣废水都能养鱼。村民周大姐笑着说:"现在城里亲戚来我家,都抢着拍马桶——谁说农村不能有智能卫浴?"

产居融合的乡村振兴实验

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巷弄里,咖啡香与艾草味奇妙交融。东头的老油坊改造成非遗体验馆,西边的知青楼变身精品民宿。最让年轻人惊喜的是5G智慧农业大棚——返乡创业的"95后"周健,如今手机遥控就能种出米其林餐厅专供蔬菜。

周世昌的改造哲学很朴素:"要让乡亲们实打实赚钱。"他引入"租金+分红+工资"模式:村民以宅基地入股,可获得年租金;村集体企业利润的30%用于分红;生态农场、民宿等创造123个就业岗位。去年村民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是改造前的3.8倍。

从质疑到拥戴的民心工程

项目启动时并非一帆风顺。有老人舍不得拆猪圈,有村民担心"资本家圈地"。周世昌的应对方式是成立村民议事会,连垃圾桶摆放位置都要投票决定。最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修复古井时——工程队意外挖出乾隆年间的"禁伐碑",上面刻着周氏祖先保护山林的祖训,这下连最顽固的反对派都成了项目宣传员。

如今走进周家坳,可见到书院里孩童诵读《楚辞》,豆腐坊飘出柴火香,民宿阳台上游客正拍抖音。那个曾经发誓"死也不回穷山沟"的周世昌,现在最爱蹲在村口和老人下棋。当被问及1亿投资何时回本,他摆摆手笑道:"看见祠堂匾额上新描的金字没?那就是最好的利息。"夕阳下,炊烟升起的新村落宛如水墨画卷,诠释着比金钱更珍贵的回报。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成哥看世界,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whw.com/news/15053.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