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华为“超节点”突破:一场被逼出来的算力革命!

15488张昇腾芯片协同改写中国AI命运,华为用‘超节点+集群’实现算力弯道超车。从芯片断供到技术突围,这场被逼出来的科技革新证明:真正的强者,最懂如何将现有资源整合出最大效能。...

15488张昇腾芯片协同改写中国AI命运,华为用‘超节点+集群’实现算力弯道超车。从芯片断供到技术突围,这场被逼出来的科技革新证明:真正的强者,最懂如何将现有资源整合出最大效能。

餐桌上的手机播放着短剧,而隔壁数据中心里,15488张昇腾芯片正通过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协同工作,中国AI算力的命运正在被改写。

算力过去是,未来也将继续是人工智能的关键,更是中国人工智能的关键。”9月18日,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上海华为全联接大会上的这番话,引起现场数千名听众的共鸣。

就在这一天,华为宣布推出全球最强算力超节点和集群——Atlas 950和Atlas 960。

这些庞然大物支持8192至15488张昇腾卡,成为当之无愧的“算力巨无霸”。

而在五年前,华为还因芯片断供而步履维艰。这种绝地反击的背后,是一场被逼出来的科技革新。

华为“超节点”突破:一场被逼出来的算力革命!

01 逆境中的突围:当单芯片道路受阻

一个超级大国,举全国之力对一家科技企业进行全面封锁。这场看似不对等的较量,却催生出令人惊叹的创新成果。

在芯片领域,一个公认的事实是:我们在单芯片制程上与国际最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传统的追赶思路是集中力量攻克芯片制造工艺,但这条道路艰辛且漫长。

华为选择了另一条路——不再单纯纠结于单芯片性能的比拼,而是转向系统级创新

“AI算力不等于芯片性能,单颗芯片性能的短板,可以通过‘超节点+集群’方式解决,且实现更强的性能。”徐直军在发布会上的表态,直指问题的核心。

华为的突破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强者,并非天生拥有最强资源,而是最善于将现有资源整合出最大效能。

华为“超节点”突破:一场被逼出来的算力革命!

02 “超节点+集群”:算力领域的“兵团作战”

华为发布的Atlas 950和960超节点,分别支持8192张和15488张昇腾卡。这些数字背后的意义,远非简单的数量叠加。

超节点在物理上由多台机器组成,但逻辑上以一台机器学习、思考、推理。这好比是大兵团作战,通过精妙指挥,使普通士兵发挥出特种兵的战斗力。

华为突破了大规模超节点的互联技术挑战,开创了面向超节点的互联协议灵衢(UnifiedBus)。这个名字取自“九省通衢”,寓意实现大规模算力的联通。

通过灵衢互联协议,华为实现了2.1微秒超低时延、TB级超大带宽传输,让上万张芯片像一台计算机般协同工作。这种技术突破,弥补了单个芯片性能的不足。

华为“超节点”突破:一场被逼出来的算力革命!

03 数字背后的革命:从“不可为”到“可为”

华为“超节点+集群”方案的技术指标令人震撼:FP8算力达8EFLOPS,互联带宽16PB,较传统架构性能提升17倍。

这些抽象的数字具体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即使在使用相对落后制程芯片的情况下,中国AI算力仍能实现“弯道超车”,构建独特技术优势。

徐直军直言不讳:“我们的路肯定不是英伟达的路,现在大家都以英伟达的视角看我们的路,不公平。但我们自己不能‘傻’。我们是短期痛苦,长期不痛苦。”

华为的选择体现实用主义智慧:既然无法在短期内突破芯片制造工艺瓶颈,就在系统架构和互联技术上寻找突破口。

华为“超节点”突破:一场被逼出来的算力革命!

04 生态建设:比技术更难跨越的鸿沟

然而,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徐直军也承认,昇腾生态的发展仍面临“单芯性能有差距、生态有差距”的挑战。

在算力领域,生态建设比技术本身更为关键。没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开发者支持,再强大的算力也如同没有高速公路的超级跑车。

华为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就在超节点发布的同时,华为宣布启动“天工计划”,未来将投入10亿元资金与资源,全面支持鸿蒙AI生态创新。

华为还宣布将开放灵衢2.0技术规范,欢迎产业界伙伴基于灵衢研发相关产品和部件,共建开放生态。这种开放态度,对生态建设至关重要。

华为“超节点”突破:一场被逼出来的算力革命!

05 国家战略:算力布局与能源优势的完美结合

华为“超节点+集群”方案的另一个优势,是完美契合我国“东数西算”战略。

我国“西电东送”“东数西算”工程已构建起完善的能源保障体系。超节点集群可部署在西部算力枢纽,利用清洁电力降低能耗成本,让“算力跟着电力走、电力支撑算力转”成为现实。

这种布局不仅解决算力需求问题,更将西部能源优势转化为数字经济发展优势。

从国家层面看,算力竞争不仅是企业间的竞争,更是国与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华为的突破,为中国在这场未来竞争中增添重要筹码。

华为“超节点”突破:一场被逼出来的算力革命!

06 矛盾与冲突:科技创新的催化剂

华为的成功背后隐藏着一个悖论:外部压力反而成为技术创新的催化剂。正是极限施压,迫使华为走出舒适区,探索替代路径。

徐直军坦言:“把这条路闯出来,把中国产业链拉动起来,这条路就成了路。算不上新范式,是被迫出来的范式,是被逼出来的伟大

这种“被逼出来的伟大”反映中国科技企业的韧性。华为食堂里曾贴过一张二战时期满是弹孔的伊尔-2飞机图片,标题是“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

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推动华为在逆境中不断突破。

华为“超节点”突破:一场被逼出来的算力革命!

随着“天工计划”的启动和鸿蒙AI生态的壮大,华为正在构建一个从芯片到系统、从硬件到应用的完整生态圈。

华为宣布将投入150亿元生态发展费用,同步提供1500PFLOPS开源社区算力及15000人的开发支持团队。这些数字背后是华为打造自主AI生态的决心。

谁想做别人做过的事情呢?肯定想去开创未来的事情。”徐直军这句话,或许正是中国科技产业面对封锁的最佳回应。

算力竞争是长跑,华为的超节点突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十年,中国AI产业能否基于这一创新构建起自主可控的算力底座,将决定我们在智能时代的地位。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知世故而不世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whw.com/news/14974.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