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严打违规补课,现实却上演'被自愿'闹剧。学校用接龙确认规避政策,家长在快乐童年与升学压力间挣扎。技术能否破解教育内卷?评价体系不改,减负终是空谈。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的话音刚落,一场关乎中国教育生态的暗战正在全国各地学校悄然上演。
“周六补课用‘自愿’原则,月假与国庆假期捆绑压缩,中秋节只字不提。”2025年9月23日,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第三中学的高三学生家长在一则举报信中详细列出了学校的违规行为。这封发布在红网“百姓呼声”栏目的信件,描绘了一幅与教育部三令五申形成鲜明对照的现实图景。
就在同一天,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郑重宣布,国家将“下大气力整治超时学习、违规补课”,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揭示了教育减负政策执行中的深层次矛盾。

01 政策风暴:教育部列出负面清单,划定16条“红线”
2025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 《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的通知》 ,明确列出了16条严禁事项。这份被教育界称为“最强负面清单”的通知,对超时学习、违规补课、频繁考试等行为下了最后通牒。
通知明确规定:严禁学校违反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校历提前开学、延迟放假,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体上课补课;严禁违反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生睡眠时间安排学生作息。
教育部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的目标十分明确——净化教育生态,把健康和休息时间还给学生。教育部甚至建立了全国统一举报平台,实行动态分级记录制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追责。
02 现实困境:举报信里的真相与学校的“对策”
然而政策与现实却呈现出讽刺性的反差。新化县第三中学的情况并非个例。举报信中提到的“接龙确认同意”方式,正是学校为规避责任而采取的典型策略。
面对教育部的严格规定,一些学校采取了更隐蔽的手段。“被自愿”补课成为普遍现象:学校在家长群中发布通知,要求家长接龙确认同意,用集体意志绑架个体选择。
同时,考试改名为“随堂练习”或“学情调研”。有家长反映:“明明教育部规定小学取消期中考试,孩子还是三天两头带试卷回家。”
一位网友评论道:“减负不是一道禁令就能解决。若评价标准不改、教育资源不均,学校和家长只会继续在‘内卷’和‘躺平’间反复横跳。”

03 深层矛盾:升学率指挥棒下的生存博弈
教育部的政策与学校实践之间为何存在如此巨大的鸿沟?升学率仍是高悬在学校头上的指挥棒。
广州市教育局在回应家长投诉时指出,一二年级周课时量调整为每周26节是“严格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执行,更注重“素养导向和减负导向”。然而家长却担心:“一二年减少了课时,高年级的强度及压力无法衔接。”
这种担忧反映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根本矛盾。当高考选拔制度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单纯减少在校时间和考试频率,可能只会加剧家长和学校的焦虑。
家长们的矛盾心理显而易见:他们既希望孩子能拥有快乐的童年,又害怕在升学竞争中掉队。结果是,政策执行陷入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恶性循环。
04 整治升级:典型案例通报与问责机制
面对顽固的违规行为,教育部的整治力度不断升级。2025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 《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典型案例》 通报。
通报中披露了多个典型案例:河北省教育厅对组织高三学生违规补课的保定市高碑店第一中学进行全省通报批评,取消其三年内省级评优评先资格。
江苏省教育厅对存在假期违规补课行为的4所学校分别给予取消省四星级普通高中称号、两年内不得申报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等处理。
河南省则对存在提前开学、违规补课问题的三所学校进行全省通报批评,相关学校主要负责人被免职。这些严厉措施显示了教育部整治违规办学行为的决心。

05 技术赋能:人工智能能否成为破局关键?
在教育减负的困境中,技术被寄予厚望。教育部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规范管理问题反映平台”。
专家认为,在作业设计上应探索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甚至借助人工智能实现个性化、精准化作业。这不仅能减轻学生负担,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部还鼓励各地各校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校园智能安防等系统,加强对校园安全和节假日违规上课补课的实时监控和巡查管理。
然而,技术手段能否真正解决教育生态问题,仍是一个未知数。有观点认为,如果评价体系不改变,技术可能只会成为更精致的监控工具,而非促进教育公平的手段。
06 未来方向:从课表减负到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教育减负不仅仅关乎课表上的数字变化,更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优化教育生态只是县中振兴行动计划的措施之一,国家还将通过扩大资源、提高质量、加强保障、促进融通等全方位措施,全面提升县中办学水平。
北京市、上海等地已在探索弱化分数排名,强化综合素质评价,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这些试点经验可能为全国范围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教育部还提出“积极发展综合高中,加强职普融通”,推动高中阶段学校特色多样发展。这有望打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减轻单一升学路径带来的压力。
监管部门的巡查车可能就停在校门外,而教学楼的窗帘后,补课仍在继续。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的吐槽引发共鸣:“举报平台虽开通,但家长怕孩子被针对,敢怒不敢言。”
教育部已经承诺建立“哨点学校”制度,优先监控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学校。技术能解决部分问题,但无法消除所有隐患。教育部长怀进鹏的承诺能否穿透层层阻力,在每一间教室落到实处,尚待观察。
在这场博弈中,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都在寻找平衡点,而教育的本质不应被遗忘——它关乎人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是分数和升学率。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知世故而不世故,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