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三防办、应急管理厅联合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全省各地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全面进入临战状态,做好防御“巨灾”的各项准备工作。这一提醒立即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巨灾”通常指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的自然灾害事件。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此次高规格部署防灾工作,反映了当前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防灾减灾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从气象监测数据来看,广东正面临异常复杂的天气形势。今年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近三成,多个气象站打破历史极值记录。特别是9月以来,台风“海葵”残余环流导致珠三角地区遭遇持续性强降雨,深圳、香港等地出现特大暴雨,造成严重内涝和次生灾害。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冬明春广东可能出现旱涝急转的极端天气过程,不排除发生复合型灾害的可能性。在具体防御措施上,广东省要求重点强化五个方面工作:全面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完善应急预案体系,预置抢险救援力量,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开展全民防灾教育。从历史经验看,广东的巨灾防御存在若干突出短板。城市排水系统标准普遍偏低,沿海地区风暴潮防御能力不足,粤北山区地质灾害监测覆盖率不足60%,部分工业园区危险化学品仓储防汛措施不到位。这些薄弱环节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极易形成灾害链效应,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就曾导致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亿元。
面对日益复杂的灾害形势,广东正在探索构建新型防灾体系。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使用的“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和相控阵雷达网络,使短临预报精度提升至1公里范围;在工程防御方面,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等138个重大防灾项目;在制度创新方面,试点巨灾保险制度,已为全省城乡居民住宅提供1.2万亿元风险保障;在社会参与方面,培育发展民间应急救援队伍237支,形成“专常兼备”的救援力量格局。专家分析指出,广东此次罕见预警具有多重深意。从全球视野看,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23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创十年新高。从国家战略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涉及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必须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从省情实际看,广东常住人口达1.27亿,经济总量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防灾减灾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建议,应建立“情景-应对”型应急管理模式,针对不同量级灾害预设处置方案。在基层落实层面,各地涌现出不少创新做法。广州市推行“网格化+防灾”管理模式,深圳市建立“预警-响应-处置”闭环机制,珠海市研发“灾害风险一张图”系统,韶关市在山区推广“户户联防”机制。这些实践为完善巨灾防御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做好家庭应急准备至关重要。专家建议常备含收音机功能的手电筒、救生哨、急救包,熟悉社区应急避难场所路线,掌握“三层避险法”——低层防洪水、高层防大风、中间防坠物。特别要注意的是,收到红色预警后应立即停止户外活动,避免在涵洞、立交桥等低洼处停留,远离变压器、电线杆等带电设施。从长远发展看,巨灾防御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灾害风险转变,从应急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广东省应急管理厅负责人表示,计划到2025年建成全国领先的巨灾风险防控体系,重点区域防御能力达到百年一遇标准。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要政府主导,也需要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形成防灾减灾的强大合力。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广东此次未雨绸缪部署巨灾防御,不仅关乎一省安危,更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防范重大风险提供了示范。当极端天气渐成常态,唯有将防灾关口前移,才能真正筑牢安全发展的基石,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既是对治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娱乐八卦小媛,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