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高层提议向中国出售最新研发的重型航空发动机,帮助中国打破美国的技术封锁。据俄新社报道,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表示愿意向中国提供一揽子航空核心技术支持,包括重型PD-26发动机和复合材料机翼等关键零部件,助力中国研发宽体大飞机。他强调,一旦中国新型宽体客机进入实质性制造阶段,俄方随时可以交付所需产品。
普京在9月18日证实,PD-26发动机的研发正全力推进,这款发动机将成为俄罗斯航空工业的新支柱,未来不仅服务于伊尔-100运输机,还可能成为新一代远程宽体民航机型的动力。在美国频频威胁对华“断供”民航发动机的背景下,俄方的提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中国在大飞机产业链上多了一道保险,同时打破美国的技术封锁。
PD-26发动机是基于俄罗斯重点项目PD-35的衍生型号,设计推力在26吨级别,目标是覆盖宽体客机和大型运输机市场。俄方声称,这款发动机在性能和经济性上可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并且具备广泛的适配性。作为俄罗斯自主研发的首批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系列,PD-26与PD-35项目被认为是摆脱西方航空技术依赖的关键。此前,俄罗斯已在MC-21项目中实现国产PD-14发动机的实装与量产,从中短程客机延伸到宽体和远程机型正是俄航空工业的下一步。
对中国而言,民航大飞机始终是战略级工程。C919已经完成首批交付并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中国在单通道干线客机领域实现了突破。但真正能够打破西方垄断的是正在研发中的宽体C929项目。该机型原本是中俄联合研制的CR929,后来由于外部环境变化,中国逐渐将研发重心转向独立自主。宽体大飞机不仅对中国民航市场有巨大意义,更关乎国家产业链安全和战略自主权。
长期以来,发动机一直是中国大飞机产业的最大短板。C919目前仍然依赖美国通用电气的LEAP-1C发动机,而宽体客机项目最初也考虑过使用西方动力系统。然而,美国对华不断挥舞“断供”大棒,试图以发动机作为遏制中国航空工业的最后屏障。这正是俄方提议出售PD-26发动机的微妙之处:一旦美方在关键时刻下手,中国至少有了一个备选方案,可以避免产业链被掐断。
实际上,中国早已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展开全面攻坚。国产CJ-1000A发动机已进入测试阶段,目标是未来替代C919所用的LEAP系列发动机。更大推力的CJ-2000等型号也在加紧研发,定位正是未来的宽体大飞机动力系统。这些项目虽然面临一定的技术挑战,但随着资金和科研力量的持续投入,突破只是时间问题。换句话说,无论是否有俄罗斯的PD-26,中国航空业都不会停下发展的脚步。
俄罗斯主动提出这一合作的原因很清晰。一方面,俄乌冲突导致俄罗斯与西方全面脱钩,俄航空业失去了原本的欧美市场,只能将目光转向中国。另一方面,向中国提供重型航空发动机不仅能获得资金回报,也能在战略上加强中俄之间的互补关系。对俄罗斯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包赚不赔的生意。
然而,中国的态度未必会是全盘接受。俄罗斯发动机在性能和可靠性上能否与西方产品匹敌仍需观察。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大飞机和发动机领域坚持独立自主的战略不会改变。即使短期内在某些环节选择俄方方案,也只是权宜之计,不可能替代国产研发的主线。正如C919走出试飞阶段那样,中国已经证明,只要坚持走下去,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中国大飞机产业的独立化已不可逆转。
因此,俄罗斯的PD-26发动机虽然是一种选择,但不会是唯一的依靠。无论合作如何展开,中国都必须坚持自主研发的大方向。未来某一天,当中国自主研发的大推力发动机搭载在国产宽体客机上翱翔蓝天时,那才是真正意义上打破封锁、实现突破的时刻。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第一军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