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短视频暴力起号还有多少套路 虚假人设难长久

近段时间,年轻人下班去菜市场捡菜的视频突然火了。这些视频中,有人背着包、拿着手机,在摊位间低头寻觅,捡起那些被丢弃却依然完好的蔬菜水果,并用手机记录这个过程。这种看似“没面子”的行为,却在网络上引发大...

近段时间,年轻人下班去菜市场捡菜的视频突然火了。这些视频中,有人背着包、拿着手机,在摊位间低头寻觅,捡起那些被丢弃却依然完好的蔬菜水果,并用手机记录这个过程。这种看似“没面子”的行为,却在网络上引发大量共鸣与点赞。如果这只是单纯的日常生活分享,一些博主以此为题材保持内容输出的“日更”节奏,赢得流量和关注度,无可厚非。这类视频还让人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丰富了短视频内容生态。但据柳州晚报报道,在“捡菜”人群中,有人戴上了探照灯,全副武装;有人驱车三四十分钟赶来,即便所花停车费和油费远超所捡菜品的价值,他们也并不计较;有些人甚至会故意买品相不好的菜,放在地上再假装捡起来,称“拍摄需要”。

短视频暴力起号还有多少套路 虚假人设难长久

显然,菜市场捡菜这一本身被赋予了节约、勤俭等美德的行为,成了某些创作者起号的“法宝”。看似新奇的短视频创作,实则是当下短视频行业“暴力起号”花样翻新的缩影。这无疑让人感到有些荒诞与无奈。“暴力起号”以快速吸引流量、积累粉丝为目的,往往通过极端、低俗或虚假手段在短时间内制造话题。此前,诸如“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女子怒砸保时捷抓小三”等虚假摆拍、人为炮制的热点话题,一再挑逗大众情绪、搅乱网络秩序。“暴力起号”的名声一直不怎么好,是当下互联网上的一大乱象。

如今的“暴力起号”,似乎不再那么“暴力”。从“54岁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到在菜市场捡菜,与以往一些极端、低俗,以挑动情绪引流的方式略有不同,现在的“暴力起号”更多穿上了“正能量”的外衣,以看似“励志”“节约”“接地气”的方式快速涨粉。这类内容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引发关注,但其背后暴露的依然是靠玩套路博眼球的短视思维。

社交平台是一个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基于用户的高度参与和互动,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用户与平台方共同构建了互联网的内容生态。于是我们看到,流量分成、直播打赏、知识付费、品牌广告、电商带货等成为不少短视频博主的收入来源。但在这一过程中,社交平台多元化的内容生态伴随着信息产能过剩的问题。内容太多,鱼龙混杂,一方面大量重复、低质内容充斥平台,使得用户筛选成本攀升;另一方面,伪经验、假权威、各种虚假包装的登场,又让网上的生活显得斑驳陆离,异常“精彩”。

这种情况增加了新号获取关注、实现涨粉的难度。坦白讲,短视频行业发展初期那种依赖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通过长期积累建立用户信任的起号方式,在当下已不太适用,需要视频博主付出比以往更多的时间成本和求新求变的巧思。当受众对那些过于离奇、一眼假的内容产生审美疲劳,起号似乎迎来了一股“返璞归真”的潮流。类似到菜市场捡菜,这种既接地气又具生活化的场景呈现,解构了“面子消费”的传统观念,满足了年轻人对“零成本生存”的好奇心,视频博主以此打造自身“节俭人设”,成为引流的新型内容赛道。

值得警惕的是,与以往的“暴力起号”多集中在夸张的剧情演绎或极限挑战不同,捡菜视频披着“贴近生活”的外衣,让极端行为更具迷惑性。视频中刻意放大“捡菜省钱”的焦虑,诱导观众产生“跟着做也能低成本生活”的错觉。而且,在编排、摆拍下,捡菜不再是真实生活的记录,而是一种刻意为之的表演。

“暴力起号”的“转向”,本质上仍是流量至上思维的产物,反映了内容创作领域的浮躁风气。平台内容生态由用户共建,决定了其参差多样性的存在,不一定每个账号都要靠优质内容出圈,都得追求内容的价值沉淀。类似聚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容创作,走一条“轻量化”的起号之路,或许也是不错的选择。只是,打着真实生活内容和场景的幌子,故意摆拍,就有欺骗受众的嫌疑。靠虚假积累的人气、打造的人设,注定长不了。短视频行业的长久发展,从来不是靠一时的流量狂欢支撑,而是需要真正有价值、有温度的内容作为内核。短视频博主唯有守住内容的底线、尊重受众,而不是套路受众,才可能走得长远。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新京报评论,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nwhw.com/news/14475.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