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长春航空展上,一架银灰色隐身外形的歼-20刚成为焦点,另一架充满年代感的战机却以强烈反差吸引了全场的目光。这是一架机身斑驳、座舱盖缺失的歼-6,机翼下挂着现代化复合挂架。展板上的无人攻击型验证机字样,为流传多年的歼-6改无人机传闻画上了句号。这款退役十余年的老将如何焕发新生?若投入台海战场,需要多少架才能形成压倒性优势?
要理解歼-6的战略价值,需回溯其坎坷诞生史。1950年代朝鲜战争后,中国急需超音速战机,最终选定苏联米格-19为蓝本。1957年引进技术后命名的东风103,在特殊年代因赶工导致质量事故频发:铆钉脱落、舱体漏气,甚至燃油管泄漏引发爆炸。1960年,上百架不合格战机积压厂房,周恩来总理亲赴沈阳整顿,提出十项开工条件严格标准。直到1964年,经过全面改进的歼-6丙才正式列装。
这款老将创造了惊人战绩:1964-1971年间击落击伤23架敌机且自身零战损。1965年,飞行员高长吉在超音速状态下完成16次机动,于480米极近距离击落台湾RF-101侦察机,创世界空战最近开火纪录。1967年海南岛空战中,王桂书机组以8.2G过载机动击落美军F-4C鬼怪,打破西方二代机神话。1975年西沙海战中,歼-6更首次展现空海协同作战能力。
2010年歼-6全面退役时,没人想到它们会以无人机形态重生。改装面临三大难题:机械操控改造需研发精密遥控系统模拟飞行员操作;感知能力补全需加装光电探头、北斗导航和地形识别系统;作战功能升级从靶机到攻击型的跨越。进程显示:1995年首架靶机试飞,2013年官方承认高速靶机存在,2025年卫星图曝光福建沿海部署282架。最新改进型换装涡扇-17发动机,航程从600公里提升至1800公里;单侧机翼3个挂架可携3枚250公斤炸弹,配合机内炸药舱实现一机多目标打击。
歼-6无人机的核心战略在于低成本碾压:单机改装费32万美元对比美军拦截导弹430万美元/枚;台军爱国者-3导弹300万美元/枚,拦截13架即耗资5000万。俄乌战争中见证者-136巡飞弹(3.2万美元)消耗乌军百万美元级防空资源的战例,验证了这种经济绞杀战术。歼-6更具备高仿真训练靶机、诱饵欺骗和察打一体平台等功能。
经测算,初期破防需300架,全面压制需1000架。中国现存可改装机体约2000架,沈飞脉动生产线月产120架。部署方式包括沿海地下洞库、高速公路起降段和民用货轮改装的海上平台。超音速突防(1.36马赫)令防御方反应时间不足20分钟,激光武器对其坚固机体收效甚微。美军福特号航母为应对此类威胁,已将部署周期延长至18个月,年运维费激增至58亿美元。
歼-6的重生诠释了全新军事哲学:全生命周期装备价值挖掘、规模效应压倒技术代差、制造业基础转化为战略优势。在台海,它构成多维度威慑,既展示东风速决的硬实力,又体现持久消耗的软杀伤。从1963年首飞到2025年智能化归来,这位62岁老兵证明:真正的强军之道,在于让每件装备都闪耀时代光芒。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搜狐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